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家庭托老所』托老難托心 空間小人多環境衛生一般
2015-08-17 13:57:05 來源:大慶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7日訊 因患病、年邁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成了一些家庭難以承受之重。有些人正愁著不知道如何照顧家中老人時,有些人卻從中看到了“商機”。

  於是,小區裡租間民房,擺上幾張床,再四處發些宣傳單,一間托老所便開門營業了。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托老所經營不正規,更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可是,這類托老機構的出現,確實迎合了人們所需,也為一些家庭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家庭式托老所到底是以什麼樣的狀態存在著?居民區裡這樣的托老所數量為何不斷增多?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我市的多個家庭式托老所。

  無證托老所安身居民區

  在一些居民區的宣傳板或是公交站牌等處,總能看到“托老所”字樣的小廣告,有時一塊宣傳板上貼著很多張類似的小廣告。廣告上的內容大致相同,多是“常年招收能自理、不能自理、殘疾、打流食的老人”,有些廣告上還標有“家庭式”字樣。

  從這些小廣告上留下的信息可以看得出,往往一個居民區裡就開著多家這樣的家庭式托老所,大一點的居民區托老所數量會更多。為了招攬顧客,一些托老所經營者還會在小區裡掛條幅或者發名片。

  記者注意到,一般情況下,這些家庭式托老所做廣告的范圍,大多是局限於本小區或是附近的一些居民區,一般不會選擇距離遠的地方。

  乘風莊小區居民葛先生稱,小區裡的家庭式托老所好幾年前就有,近幾年這樣的托老所越來越多,從宣傳板上貼的小廣告數量就能看出來。

   小房間裡擠了多張床

  8月12日上午,記者來到讓胡區的一家庭式托老所。這家托老所位於一棟高層居民樓的7樓,樓外遠遠地就能看到窗戶上有“托老所”字樣。

  記者敲了敲門,過了一會兒纔有人來開門,原來托老所的管理人員外出買菜了,留在屋裡的是幾位行動不便的老人。

  進入屋裡後記者看到,這間三室一廳的民房裡,除了每個房間有兩張床之外,不太大的客廳裡還放著4張床。據經營者介紹,現在家裡住著7位老人,最多時可以住10位。

  在另外一家托老所內,室內空間顯得更加狹小,20多平方米的客廳裡放了6張床,屋裡只剩下一條窄窄的過道,稍大一點的臥室裡也放著3張床。經營者告訴記者,現在家裡共住著10位老人,還不包括經營者自家人。也就是說,這個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裡,平日裡大約要住十三四個人。

  記者注意到,在一些人員較多的家庭式托老所裡,不僅室內衛生不是很好,還彌漫著一股難聞的味道。記者走訪的多家托老所裡,都沒有看到滅火器等應急救災設備,萬一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被托老人生活多不能自理

  走訪過程中記者看到,在托老所裡常年居住的老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情況稍好些的老人能緩慢行走,但身邊需要有人照料。還有一些老人常年臥床,完全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式托老所裡,只有少數老人可以生活自理。

  一位90歲的老人說,她的身體好,不僅可以外出遛彎,還可以到市場上去買些日用品,所以她是托老所比較受歡迎的人。

  78歲的王大娘告訴記者,她住在這種家庭式托老所已經有幾年了,只是因為前一家的男孩越來越淘氣,纔不得不換了地方。王大娘說,因為每個月都要向托老所繳納費用,所以兒子大約一個月來看她一次,有時想孩子們了打電話找都找不來。但是老人還說,她並不怪孩子們,因為他們平時的工作都很忙,不然也不會把她送到托老所。

  在一家托老所內,午飯後的老人大多在午休,一位老人的嘴上還沾著很多飯粒便躺在床上睡著了,另外一位腦血栓後遺癥的老人,坐在陽臺上的沙發上睡著了,口水一直滴落在褲子上也沒有察覺到。

  經營七年生意越來越火

  托老所經營者趙大姐告訴記者,她和愛人大約是六七年前從林甸來到大慶的,偶然的機會經營起了家庭式托老所,前幾年都是租房經營,這幾年賺了錢,托老所的房子是自己買的。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一些較偏的居民區裡,家庭式托老所對能夠生活自理的老人收費一般是每個月1000元,生活不能自理但不臥床的一般是1600元,完全臥床的就要兩千多元了。有些條件較好的老人,還在托老所裡有“包間”,住一個單獨的房間每月交2800元錢。

  這樣,一個有10位老人的家庭式托老所,按平均每人每月1500元收費計算,一年下來就有近20萬元的收入。

  而對於城市中心區域的居民區,家庭式托老所的收費當然更高。

  托老所經營者趙大姐告訴記者,照顧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是件非常辛苦和操心的事情,除了給老人們洗衣做飯,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要照顧到,多年來她和愛人一個好覺都沒睡過。每天夜裡都得起來好幾次,除了扶著他們上廁所,有時也擔心他們會突發疾病,要隨時照應。

  記者看到,年齡不到50歲的趙大姐,頭發已經白了一大半,趙大姐坦承這與這些年照顧老人過於操勞有很大關系。

  或許看到趙大姐經營托老所賺了錢,她的一些親戚也都從農村來到大慶,經營起家庭式托老所。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