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0日訊 清澈的江水、藍藍的天空、潮濕的江風、幾艘小漁船,記者眼前的嘉蔭縣新發村小碼頭,禁漁期過後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6日早5時30分,記者跟隨漁民劉玉嘉一起“下江”,實地體驗撒網捕魚的過程。
在新發村無名小碼頭,排在第一號出江打魚的漁民,已經收網正從網上摘魚,有的漁民在船前做著准備工作。與大碼頭相比,53歲的劉大哥所在的碼頭很簡單,停泊在岸邊的11條小漁船,幾名忙碌中的漁民,就是江邊碼頭的晨景。
“老劉,你過來,這就是我昨晚和你說的記者同志,一會兒你幫她穿上救生衣,帶她一起出江打魚。”
不知什麼原因,劉大哥根本不理會村委會主任說的話,一言不發地查看他的漁網,做著開船准備,也不和記者打招呼。
“劉大哥咋地了,要采訪你,你咋還不高興,不想讓我采訪你呀?”記者趕緊和劉大哥搭訕。
“別誤會,我今天牙痛。本想有記者跟著,抓鬮能抓到第一號,多打點魚,讓你別白坐我的船,沒想到手氣不好,抓到第5號出江,怕打不到魚讓你失望。”劉大哥捂著臉和記者打招呼。
劉玉嘉在江上打魚已經30多年了,和20年前相比,現在江裡魚的數量差遠了。20年前,出江打魚得用麻袋裝,撿魚撿得手發酸,小一點的魚都放生,那時魚多價格低,江鯉子纔幾元錢一斤。記得有一年他捕了一條幾十斤重的大鰉魚,纔賣2000元錢,放在現在那可掙著了。現在看不到以前的情景了,江裡的魚越來越少了,運氣好時能打上幾十斤,運氣不好時,一網下去,能打上幾條小魚就不錯了。
在下江捕魚前,漁民都會提前准備,首先是篩一遍漁網,看有沒有破洞,還要檢查漁船發動機油量是否充足,以免江中熄火。
一切准備就緒,伴隨著馬達聲,記者穿上救生衣,坐上劉大哥的漁船。船向上游開去,船離開碼頭一段時間後,劉大哥將拴著漁網的魚漂扔到江中,船內的漁網被魚漂拽到江裡,長200米、寬1.5米的漁網,放在岸邊看起來一大片,但到江中就顯得有些小了。
“在幾百米寬的江面撒網捕魚也要看運氣,在江裡下網捕魚就如同是在‘攔路搶劫’,成功幾率太低,今天抓鬮時抓到第5號,不知道能不能捕到魚,就憑運氣了,希望你能給我帶來好運,多捕點魚。”劉大哥笑著說。
撒完網後,劉大哥關閉了發動機,任由漁船跟著漁網順水往出發點漂。漁船順江漂了20多分鍾後,“收網嘍!”劉大哥撈起江上漂浮的魚漂,雙手用力拉著漁網,“快看,有魚上網了!”只見網中的魚正在蹦跳掙紮,個個活蹦亂跳,有一條魚一下從網眼裡鑽出來,使勁往船舷縫隙鑽。“有?花上網,好久沒撈著?花魚了。”看有?花掛在網上,劉大哥嚴肅的表情一下就沒了,臉上樂開了花。
“這一網怎麼樣,平時都是捕這麼多嗎?”“今天我排第5號,不能多。”
新發村有漁民11戶,這些年,嘉蔭縣保護魚類工作日漸受到重視,禁漁期是絕對禁止網具捕撈的,還每年都要往江裡放很多魚苗。為了讓漁民有序下江捕魚,每天晚上漁民們都要聚在一起,用抓鬮的形式決定下江打魚的順序。大家都希望抓到第一號,雖然有些早,但都想排在第一號,一晚上沒有受到打擾的魚,第一網下去能打上幾十斤,運氣好的還能打上江鯉魚、大白魚,賣上幾百元沒問題。現在嘉蔭江上的魚數量少,大鰉魚很少能捕上來。漁民們希望能恢復昔日的情景。
果真如劉大哥所言,收網時劉大哥只收獲了幾斤魚,幸虧有兩條?花,要不就虧了。“?花魚能賣30餘元一斤,加上小魚,今天能賣100多元。賣魚講個新鮮,捕魚更要圖個新鮮,漁網收起來後,一般最多半個小時就會將魚交到魚販手裡,現在魚少,自己不用去市場。”雖然魚收獲不多,但劉大哥仍然很開心。 本報記者華方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