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救死扶傷寫大愛 醫者仁心譽高原——記黑龍江第五批援藏工作隊援藏醫生吳海鋒
2015-08-21 10:14:34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1日訊(記者 楊林川)地域有界,大愛無疆。2013年6月,懷著為藏區的兄弟姐妹們多做些實事的想法黑龍江省第五批援藏技術乾部、黑河市愛輝區愛輝鎮衛生院副院長吳海鋒遠離家人踏上了雪域高原他不顧強烈的高原反應,不分白天黑夜,忘我地投入到為藏民解除病痛、救死扶傷的工作中。他放棄三個月的回鄉假期連續為藏民診治病情、進行手術,進藏區400天,為藏民做手術500例,成功率達100%,以精湛的醫術和仁慈的愛心勾勒出一個醫者仁心的大愛形象,贏得贊譽無數。

  吳海鋒的援藏事跡,被中宣部大力宣傳,先後被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西藏日報》、央視網、西藏電視臺、黑龍江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他本人也先後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援藏隊員”、“西藏援藏先進個人”、“西藏日喀則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感動日喀則十大人物”。

  曾連續30個小時不下手術臺

  今年39歲的吳海鋒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長期在基層工作又曾在哈醫大二院、三院、解放軍211醫院等名院進修學習,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作為一名醫生,就要多為患者解決病痛,造福百姓。2013年6月,吳海鋒聽說愛輝區需要一名臨床專業的醫生去援藏,急忙報名。同是醫生的妻子曲憲華雖然心有不捨,卻也沒有阻攔,因為她很了解自己的丈夫,當年四川汶川發生地震時,吳海鋒就曾要報名參加救助隊。他說,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越是條件艱苦的地方越是需要我們醫生衝在最前面,用我們所學的醫術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2013年6月30日,吳海鋒被確定為黑龍江省第五批援藏乾部,打好行裝出發了。

  “我是來工作的,早一天工作就多為患者解決一些病痛。”7月進入謝通門縣後,吳海鋒不顧嚴重的高原反應,第二天就開始了診治患者。當日,就接待門診患者40多人,並進行2例手術當天晚上,一名懷孕的藏族婦女,因突發急性闌尾炎穿孔,幾近垂危。被送到謝通門縣醫院,病情刻不容緩,吳海鋒立即操刀進行了該醫院近一年來的第一例急診手術。不料,手術剛開始就遭遇停電,吳海鋒憑著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堅持在手電筒的照射下進行手術。其間,吳海鋒出現高原反應眼前一度發黑,靠吸氧纔保持清醒,完成了手術。

  謝通門縣醫院由於醫生總量的不足、醫療設施的薄弱,致使常規的外科手術都無法開展,闌尾炎、疝氣等急患都要轉送到100多公裡以外的地區醫院,需要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如果不能移動的患者就得去地區醫院請醫生,來回時間更長,得4個多小時。而對於一些急癥和病重患者來說,時間就意味著生命,早一分鍾搶救生存的幾率就更大一些。吳海鋒的到來,讓醫院的各項常規外科手術廣泛開展起來實現了廣大農牧民在家門口治病。

  “縣醫院來了一個黑河援藏的吳醫生,能看各種病。”這條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縣各村屯,一時間到醫院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一大早,診室門口密密麻麻就都是患者,連走廊都排滿了一開門,全擁進來,一下子就把我擠到牆角,我耐心地一個一個看,有時中午都吃不上飯,最晚看到後半夜兩點纔休息”,吳海鋒回憶說。

  藏族婦女邊普14個月大的女兒卓瑪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這種病在藏區發病率很高。邊普的愛人也患這種病,多年治病花了不少錢也沒有治好。吳海鋒了解到邊普家的困難情況後,並請示黑龍江援藏工作隊領隊、日喀則地委副書記張琢,決定對卓瑪進行免費手術。在克服了患者年齡小、手術難度大等困難後,由吳海鋒和另一名援藏醫生主刀的手術在歷經2個多小時後取得圓滿成功。兩周後,患者出院沒花一分錢治療,還得到援藏隊的愛心捐款,邊普感激不盡。她說:“黑龍江人給我們一家帶來了新希望,土及其(藏語意為謝謝)!”

  “時間緊迫,我要抓緊時間盡可能地多做手術”。看到不少被病痛折磨的藏族同,吳海鋒很心痛,心裡這樣嚴格要求自己。一次手術多,醫生少,吳海鋒主刀連軸轉在手術臺上一連呆了30個小時,連續做了6例手術。連擔任助手的當地藏族醫生都適應不了這麼高強度的工作量,中間都實行換班休息,而一直在黑河居住有著高原反應的吳海鋒卻堅持到最後。做完最後一例時,他累得癱軟在地上。

  患者的信任和認可,是對醫生的最大褒獎。看到感謝吳海鋒的錦旗掛滿了四面牆壁,看到成功救治的患者拉來一頭牛讓吳醫生吃肉,看到被?牛踢碎了膝蓋的牧民患者曲珠放心大膽地對吳海鋒說:“吳醫生,我信得過你,交給你了”……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也真實地反映出當地藏民對吳海鋒的充分信任和認可。

  精湛的醫術使吳海鋒遠近聞名,不少藏族群眾顛簸數百公裡專門前來,就是想請援藏醫生給自己看看病,哪怕只是量量血壓為了不辜負這份信任,進藏以來,吳海峰不僅主動要求擔當24小時制急診醫生,而且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甚至2014年的春節,他都還在堅守工作崗位;手機24小時開機,號碼向所有患者和醫生公開任何人都可以撥打。

  援藏的時間有限,要人走技術留。面對當地醫療技術人纔缺乏的實際問題,吳海鋒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帶起了9名徒弟。並和援藏隊員們成立了執業醫師考試輔導班,對全縣的醫生進行醫學知識輔導。在吳海鋒的精心指導下,如今,他的徒弟都已能獨立手術,成為醫院的骨乾力量,全縣的醫生技術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思鄉的苦,是一種煎熬

  今年的春節,是吳海鋒第一次回家休假,大年三十同時也是他的生日,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慶祝時,舉起酒杯的吳海鋒流淚了,感覺虧欠家人的太多太多了。家人也都潸然淚下,為吳海鋒在西藏吃的苦,受的累。

  援藏的一年半時間裡,吳海鋒完全把家拋在了一邊。吳海鋒十多歲時父親去,母親一手把他拉扯大,現在老人患上了腦血栓糖尿病,手腳不好使,生活不能自理。妻子曲憲華是鄉鎮衛生院院長,每天得以身作則,為同事做出表率,早晨5點鍾就得起床把早飯、中飯一起做好,因為路途遠,中午不能回來。兒子吳桐宇上初中,學習任務重。

  冬季還好說,夏季天熱,有時飯菜就壞了,吳海鋒的母親和兒子中午只能對付著吃,經常壞肚子。晚上曲憲華六點纔到家,等吃上飯時也都七八點鍾了。由於母親忙,父親長年不在家,吳桐宇的生活沒有人關心,學習沒有人指導,在小學時成績還很優異的他到初中時成績就直線下降,讓人很揪心。吳海鋒的母親也思念兒子經常獨自落淚。

  按照規定,援藏乾部每年都有四個月的休假,可以回鄉進行調整休養。可去年春節,望眼欲穿的一家人卻落空了,吳海鋒由於當地患者的挽留和手術任務多不回來了,這讓一家人很失望。除夕之夜,全家人看著空著的一個座位,誰也吃不下飯去。

  家人思念吳海鋒,吳海鋒又何嘗不思念家人呢?漫長的夜晚吳海鋒一想起年邁的母親、勞累的妻子、可愛的兒子,就睡不著覺。去年的春節,其他援藏乾部都回鄉過年了,只有吳海鋒一個人留在西藏。他無聊地在縣城閑逛,突然看到一輛黑P車牌號的轎車,這是黑龍江的車呀,在異地他鄉看到家鄉的車,很是親切於是吳海鋒一路上跟著轎車跑,想看看家鄉人的模樣。可誰料,跑了幾個路口後,發現車上下來的卻是四川人讓吳海鋒很失望。

  今年7月份,曲憲華帶著兒子去西藏探望吳海鋒,得知他喜歡吃當地的油豆角於是背上了十斤豆角一路輾轉,歷經四天四夜終於到達了謝通門縣。誰料,還沒有和吳海鋒慶祝一下強烈的高原反應就讓母子二人病倒了,吳桐宇還突然出現了高血壓反應。

  安頓照顧好生病的母子後,吳海鋒親自下廚,為援藏的隊友燉油豆角吃,這在當地是吃不到的。作為醫生的吳海鋒深知豆角燉不熟會中毒,因此特意多燉了一會把豆角燉得爛爛的纔吃。誰料,由於西藏的海拔高,沸點低,即使燉得再爛豆角依舊沒有熟吳海鋒吃完後出現了惡心、嘔吐等中毒反應。看到丈夫和隊友中毒了,曲憲華在半夜十一點多鍾從床上掙紮著爬起來,摸黑路到醫院為他們找藥。一路上伸手不見五指,並有野狗攔路狂吠,讓曲憲華嚇破了膽,可一想到再晚一會,丈夫他們就可能有生命危險,還是咬牙堅持取來了藥品。

  從西藏回來後,曲憲華恢復了一段時間身體纔好轉,可兒子吳桐宇的高血壓卻一直持續,這讓夫妻倆很是為兒子擔心。

  按照技術援藏乾部一年半的規定,去年年末,吳海鋒應該到期回黑河了。可日喀則市地委領導親自出面與黑龍江省委組織部溝通協助,請求吳海鋒再延長一年半當省委組織部領導征求吳海鋒的意見時,他無條件地同意了。

  由於培養的徒弟都已能獨立手術,今年春節,吳海鋒回黑河和家人過了一個團圓年。在西藏一年半,吳海鋒變黑變瘦了,瘦了30多斤,身體也差了很多,一頭濃密的黑發不見了,鬢角露出白發,嘴脣裂了幾道大口子。一看到兒子如此受苦,母親很心疼地掉下了眼淚。可吳海鋒卻安慰母親,那面條件挺好,不遭罪。

  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領導春節時到吳海鋒家裡慰問時說,吳海鋒用實際行動把漢族與藏族同胞的心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了,為民族團結作出了突出貢獻。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