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大閱兵上的9位龍江老人:故事交織成滄桑的歷史
2015-09-04 15:48:00 來源:哈爾濱日報  作者:張焱 姜雪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他們是這樣一群老人——

  每個人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感人的故事。

  一個個故事交織成一段滄桑的歷史。

  昨天,他們代表黑龍江人參加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為主題舉行的盛大閱兵。在見證勝利榮耀的同時,也把那段浸透淚與血的歷史重新翻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本報記者專程赴京,在閱兵儀式後采訪了這7位龍江老人,通過還原他們的戰爭記憶和閱兵感受為明天指路: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和平是世界最大的福祉。

  英烈子女方隊中的冰城人

  在抗日英烈子女方隊中有兩名哈爾濱人。他們分別是組建東北第一支抗日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36軍江北獨立師師長張甲洲之女張雅琴,抗日英烈、國民革命軍第79軍軍長王甲本之子王寧生。

  張甲洲之女張雅琴:

  選一身紅衣,迎接最幸福時刻

  坐在檢閱隊伍最前方第一方陣第13輛車上的91歲老人張雅琴,一襲紅裝滿頭銀發,格外引人注目。“兩個月前,部隊為我定制衣服時,我特意選擇了紅色,因為紅色最能表達喜悅心情。”張雅琴說。

  檢閱車經過天安門廣場時,張雅琴激動得流淚了。“我為父親哭了一輩子,但今天流的是喜悅的淚、自豪的淚。如果父親還活著,看到強大的祖國也會為之流淚。”張雅琴說。

  張雅琴告訴記者,她與父親最後分別時只有9歲,而得知父親犧牲時已經32歲。23年間,她每天盼望父親回家,淚水無數次滑落臉頰。之後的日日夜夜便沈浸在對父親無盡的思念中,經常淚透枕巾。為父親,她流了一輩子的眼淚。

  “我與父親感情很深,他每次回家必把我扛在肩上親熱一番。父親思想進步,反對婦女裹足,我便成為那個時代少有的大腳。”張雅琴說。

  1932年,張甲洲受周恩來委托,從上海回到巴彥組建東北第一支抗日武裝,此後,抗日烽火燃遍東北大地。1937年,張甲洲在轉移革命物資時,被日軍殺害,年僅30歲。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出生在哈爾濱市巴彥縣的抗聯英雄、中國工農紅軍第36軍江北獨立師師長張甲洲名列其中。

  張甲洲組建抗日武裝後,日軍瘋狂包抄張家。張雅琴與母親也開始了流離失所的生活。“我和母親四處躲藏,之後來到哈爾濱,結婚生子。將7個子女拉扯大後,我已是疾病纏身。”張雅琴告訴記者,“今天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一天,身上的病痛仿佛也都好了。從今以後,我會快樂生活每一天。”

  王甲本之子王寧生:

  帶父親遺照,讓英靈看強大祖國

  檢閱過程中,坐在第一方陣第17輛車的王寧生手裡一直舉著父親的遺照。

  “父親生前把畢業於中山大學天文數學系的高材生弟弟送到延安參加抗日。他曾說過,抗戰勝利後,帶部隊去延安參加革命,共同建設新中國。”王寧生激動地對記者說,“今天,我帶著父親的遺照參加閱兵,是想讓父親目睹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倘若父親地下有靈,一定會為今天強大的中國而喝彩。”

  今年已近八旬的王寧生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60周年紀念活動。昨天,與王寧生同坐第17輛車接受檢閱的還有新四軍、八路軍等11名抗戰英烈後代,另有1名軍醫、1名護士、1名司機、1名車長負責保障工作。

  談起參加此次大閱兵,王寧生說:“大閱兵展示了國家的強大,勝利之師的威武,太震撼了!作為抗日英烈後代,我一定要繼承父親的遺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王寧生1961年畢業於哈軍工海軍系,退休於中船重工集團第703研究所,是我國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專家。退休後,王寧生一直在家整理父親的史料,目前正在整理父親的《作戰日記》。“這本日記厚度近兩厘米,記錄了父親從1938年至1939年間的作戰經歷,父親在日記中記錄每一場重大戰役的經過和戰略戰術,每場戰役雖只有寥寥上百字記錄,但全部是精華。”

  出生於1901年的王甲本將軍,先後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炮科14期、南京陸軍軍官學校高級班3期(黃埔軍校)和陸軍大學將官班14期,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79軍軍長、陸軍上將。抗戰期間,一共發生了21場大會戰,王甲本參加了11場,被譽為“硬仗將軍”,1944年9月7日在湖南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時壯烈殉國。朱德親書挽聯:“東安縣裡悲霞日,玉霽亭邊混共天。”陳毅題送挽聯:“三十年來為國家,革命精神志無他。西南百戰英風起,馬革裹屍卷日沙。”

  王寧生告訴記者,1985年8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征集一批王甲本將軍遺物,包括王甲本將軍帶血名片、印章、放大鏡、望遠鏡、賬冊等。2014年9月1日,王甲本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首批著名抗日英烈。


 

  觀禮臺故事

  在大閱兵天安門廣場華表西側觀禮臺上,有兩名來自我省的女代表。她們分別是來自哈爾濱的中共北滿抗日救國會會員龐振武之女龐文彩和來自肇源縣的抗日支前模范代表潘淑芳。

  龐文彩:閱兵前夜激動未合眼

  “閱兵前,我激動得一夜未合眼。早晨兩點多就起床了,先洗澡,然後穿好衣服,靜靜等待光榮而神聖的時刻。”78歲的龐文彩老人說。

  坐在天安門廣場華表西側臨時觀禮臺2臺1排的龐文彩老人在觀禮期間,始終揮舞著手中的國旗。龐文彩老人告訴記者,父親龐振武曾在肇源縣利用在偽警察署當差的合法身份,積極完成抗日救國會交給他的各項任務。父親後來被調到花爾村(現今薄荷臺鄉)警察分駐所當所長。此間,他在多個村屯建立了抗日救國會,秘密為地下黨組織搜集敵偽情報,向群眾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發動青少年參加東北抗日聯軍,先後為抗日聯軍輸送過60名新戰士。1941年1月,日本鬼子將父親等19名抗日志士用鐵絲穿在一起,用刀猛刺,然後推入冰窟窿,鮮血染紅了滔滔江水,這就是有名的“三肇慘案”。

  潘淑芳:我最愛看飛機大炮

  坐在天安門廣場華表西側臨時觀禮臺1臺的潘淑芳老人看到各種新式武器從眼前經過時,禁不住站起身來,不停揮舞手中國旗。“我最愛看閱兵式上的飛機大炮。”潘淑芳說,“當年,我們靠小米加步槍就打敗了日本鬼子。今天,我們擁有這麼多新式武器,敵人再敢來犯,我們更不怕了。”

  今年85歲的潘淑芳來自我省肇源縣。抗戰期間,老人一直為部隊做支前工作,曾帶領兒童團站崗放哨,多次帶領鄉親們躲避進村抓壯丁的日軍和偽軍。在東北抗聯部隊躲避日軍掃蕩進村駐紮時,為戰士們做飯、做鞋。她當年還動員未婚夫參加抗日隊伍,並默默等候對方10年。


 

  支前模范方隊中的“龍江五老”

  5名來自我省的抗戰支前模范參加了大閱兵抗戰支前模范代表方隊,分別是慶安縣的左晉生、肇州縣的卓影、蘿北縣的荊樹有、寶清縣的喬金山和周懷仁。他們中年紀最大的左晉生92歲,年紀最小的荊樹有也已83歲。昨天下午,記者在首都大酒店采訪了代表我省支前模范參加閱兵儀式的“龍江五老”。雖然年事已高,他們仍然沈浸在親歷閱兵的喜悅中:參加大閱兵是一生難忘的榮耀。

  左晉生慶安縣抗聯交通員

  代表抗聯交通員參加大閱兵

  92歲的左晉生耳朵有些背,說話聲音卻仍然洪亮:“當年和我一起給抗聯當交通員的有7個人,其中3人被鬼子殺害,兩人被投到大連監獄,一人早早病故。現在只剩下我一人,而且活到92歲。我是代表所有抗聯交通員來參加大閱兵的,替他們看看祖國的強盛。”

  左晉生是慶安縣大羅鎮東旺村白砲屯人。1939年,在抗聯老交通員姐夫張永貴的帶動下,年僅14歲的左晉生已成為一名抗聯交通員。這一年,天寒地凍,左晉生陸續為抗聯籌集到52雙棉鞋、50頂棉帽、48套棉衣以及豬肉、乾菜和凍豆腐,並冒著生命危險送進了深山。此後,左晉生還為抗聯搞到大量情報。火燒管煙所、夜襲大羅鎮、智炸敵車隊都因左晉生傳遞的情報纔取得大捷。

  談到現在的生活,老人說:“當年抗聯戰士對我說,他們參加革命就是為了趕走小日本,讓中國人過上幸福生活。現在,他們的願望實現了。我活到90多歲,不怕死,但是怕後輩忘記抗戰精神。”

  卓影17歲加入共產黨

  一點也不累,大閱兵沒看夠

  “這次參加大閱兵不僅圓了我看看北京的心願,連我的高血壓也降了下來。”87歲的卓影高興地對記者說,“這些天心情一直很激動,感到很高興,這輩子知足了。”

  從早晨候檢到坐車經過天安門廣場,一共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但卓影連說:“一點也不累,大閱兵沒看夠。”

  87歲的卓影是肇州縣興城鎮徐家圍子人,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閱兵時,我的眼淚一下子出來了。”她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抗日老兵付出生命和鮮血纔換來的。”

  陪卓影參加北京閱兵的是她的孫兒媳王立姝。她告訴記者,奶奶長年患有高血壓,這次來京,後勤總隊專門為黑龍江的受檢老人組成一個醫療班組。奶奶每天吃降壓藥,平均一天量體溫、測血壓、測心率等要進行5次以上,終於讓老人的血壓降了下來,現在老人的身體比在家時還好。

  “閱兵當天,奶奶讓我幫她把頭發梳了又梳,她是一個愛美的老人。”王立姝說,“聽說回去要坐飛機,奶奶更高興了。她這輩子還沒坐過呢!”


 

  荊樹有“三家窩棚”小交通

  支援抗戰是這輩子最光榮的事情

  83歲的荊樹有現在要靠輪椅纔能出行,陪同他來京的兒子荊榮華已退休。“如果不是去年爸爸為抗聯當‘小交通’的故事被挖掘出來,也許今天就不能來參加閱兵了。”

  荊樹有是蘿北縣太平溝鄉興東村人,他和父親幫助陳雷藏槍渡江的故事曾被他隱藏了70多年。談起悠悠往事,荊樹有老人目光變得幽深:“我12歲時父親就被日本人殺害了,和日本人有血海深仇。”

  荊樹有的父親荊成玉曾是抗聯“三家窩棚”交通站的負責人。那時,荊家門前有一塊帶窩眼的石頭,荊樹有經常應父親要求在窩眼擺放不同的石頭,以此傳遞信息,這塊石頭至今保留在荊家。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歲月,陳雷等9名抗聯將士要過黑龍江休整,荊氏父子幫他們完成了“渡江藏槍”。後來,荊成玉因此被日寇抓住,因誓死不說出藏槍之地而被殺害。

  “我見過趙尚志和陳雷。”荊樹有說,“那時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只知道外號,趙尚志叫‘大嗓門’,陳雷叫‘大個子’。”直到去年,荊樹有老人的故事纔被當地黨史部門挖掘出來。接到了閱兵邀請通知,老人特別激動:“當年支援抗戰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光榮、最驕傲的事情。”

  喬金山10歲加入救國會

  又感受到誓死不當亡國奴的勁兒

  耳不聾,眼不花,胃口好,身體棒——89歲的抗戰支前模范喬金山非常健談:“來北京這趟是開了眼界了,我要把看到的、經歷的都帶回家鄉,好好跟鄉親們講講。”

  喬金山是寶清縣人,10歲時就參加了抗日救國會,自1939年起為抗聯六軍送糧食、棉鞋等給養,期間營救了化名為李小鳳的抗聯戰士李敏,還救治了多名傷員。解放後,當喬金山亮出自己共產黨員身份時,一輩子老實巴交的父母纔知道平時不聲不語的兒子乾過不少大事。此後,喬金山參加了解放戰爭,退伍後回到家鄉,曾擔任寶清縣七星泡鎮東太大隊黨支部書記、民兵連長等職務。

  2012年,寶清縣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進入寶清西部山區尋找抗聯時期的密營和戰地。遍尋不著時,求助於喬金山。喬金山帶他們順利找到了自己10多歲時去過的抗聯“土窯”,這裡曾是抗聯制造武器的兵工廠。

  “那時抗聯苦呀,臉上身上都是黑的,只有牙是白的。”喬金山說,“但他們身上有一股氣勢,那就是誓死不當亡國奴。在大閱兵上,我又看到了這股勁兒。”

  周懷仁曾參加抗日兒童團

  每天晚上堅持寫“閱兵筆記”

  “衷心祝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早日實現,我早已堅信這個夢想一定會實現。”周懷仁老人在“閱兵筆記”上吐露出自己的心聲。

  現年85歲的周懷仁在抗戰期間參加過抗日兒童團,為抗聯戰士提供情報和給養。建國後,在寶清縣貿易局、縣運輸局擔任領導工作。離休後,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

  周懷仁是“龍江五老”唯一一位來過北京的人。“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我公出來過北京。”周懷仁說,“這次閱兵多次走過長安街,感到首都更新、更美了。”

  臨行前,周懷仁接到縣老乾部局的任務,要求他寫一篇觀後感。為此,周懷仁每天晚上都堅持寫“閱兵筆記”。

  據陪同周懷仁來京的兒子周祖群介紹,父親一生清廉,至今還和母親住在平房裡,平時的愛好就是種菜、讀報。他對這次參加閱兵極為看重,每天都關注最新信息。在昨天閱兵儀式上,周懷仁一直在揮手。“只有這樣纔能充分表達我身為光榮受閱人的感情。”他說。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