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丁香二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攝影 馮健
東北網9月20日訊 (馬曉雪 記者 欒微)今日7時01分,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團隊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的納衛星“紫丁香二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據悉,該衛星是我國首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的納衛星。這次成功也標志著哈工大的人纔培養模式完成了一次新的嘗試。

科研團隊協同攻關。
據悉,“紫丁香二號”是哈工大研發的第五顆衛星,重12公斤,對探索微納衛星在未來航天裝備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衛星旨在構建飛行軟件在軌試驗平臺,在空間環境中,對FPGA軟件的可靠性等進行驗證;同時,基於星上電子設備,可以進行全球航班、船舶等狀態信息的收集和大型野生動物蹤跡跟蹤等任務;衛星還攜帶了一個工業紅外相機,可實現對森林火災、極端天氣等造成的地溫變化進行成像與監測。另外,衛星作為試驗平臺,搭載了兩組新型超輕高精度敏感器,先期開展在軌測試,確保該產品在後續其它型號的成功實施。
記者今日在地面站看到,隨著成功接收“紫丁香二號”發回的信號,學生團隊成員和在場的老師禁不住歡呼起來。大家擁抱在一起,一些人濕了眼眶。航天學院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韋明川負責該衛星總體設計兼測控,他平復心情後對記者說:“成功的那一刻,我有幾秒鍾的走神,突然想起剛起步的時候我們的夢想被人質疑,如今只有短短的5年,它已經發射昇空了!”談到成功後的感受,他說:“志同道合的伙伴是難得的財富,經驗豐富的老師是難得的益友,最難得的是一所敢於支持學生‘真刀真槍’參與航天項目的大學。”

科研團隊協同攻關。
據介紹,韋明川在大二時萌生了做衛星的夢想。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和幾個有同樣夢想的同學開始摸索。2011年,他們主動申請加入了學校參與的QB50工程。QB50工程由比利時馮卡門流體動力研究院聯合歐空局等機構於2010年提出,邀請全球高校參與,采用50顆立方體衛星組網。申請成功,“紫丁香一號”就此誕生。機遇不斷,就在“紫丁香一號”的研發期間,國內某項目啟動,高校學生自主研發的衛星有機會發射!哈工大高度重視,再次投入財力、物力,全力支持, 2014年3月,該校納衛星研發團隊正式提交參與此項目的意向書,這就是今日發射的“紫丁香二號”。據了解,“紫丁香一號”預計於2016年底發射。
記者了解到,該學生團隊以衛星技術研究所為依托,凝聚了學校航空宇航與科學技術、力學、計算機技術、控制工程、機械工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熱能工程等8個學科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是一支學科交叉的學生研制團隊。紫丁香系列納衛星研發的過程由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對學生來說,這是在探索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路,需要每個人在嚴謹務實的基礎上,必須不斷超越自我,激發潛能。團隊成員們以興趣為導向,以任務為目標,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將個人融入集體,將自我的成長和項目的成功緊密結合在一起。
采訪中,該校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扶持學生們參與這樣的項目,對於哈工大這所大學來說也是人纔培養模式的一次新嘗試。紫丁香系列納衛星的研制與管理方式,是學校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提高辦學質量,增強創造活力,加強學科建設,培養航天專業相關學科高層次人纔的又一次新探索。 “紫丁香系列納衛星研制意義重大,所涉及到的不僅是科研攻關上的創新,更有教學方法、管理模式、人纔培養上的創新。好多人的畢業設計都跟納衛星的研制有關。”校長助理、航天學院院長曹喜濱介紹。哈工大是我國最早一批參與航天工程的院校之一,擁有自主研發衛星的豐富經驗。納衛星研制可以為國家培養新一代復合型航天人纔、為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做出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