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5日訊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本報從7月7日起持續兩個多月推出大型系列報道《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黑龍江日報報道團記者從6月起兵分多路奔赴尚志、湯原、林口、伊春等省內多個抗聯老區,通過尋訪抗聯後人,采訪抗聯專家,實地踏查抗聯遺址遺跡,力圖還原艱苦卓絕的抗聯斗爭史,勾勒出鮮活生動的抗聯英雄故事,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部雄壯史詩中最為慘烈、最令人動容的東北抗聯這一偉大篇章通過22期濃墨重彩的報道精彩呈現。這是一次歷史的穿越,是對東北抗聯歷史的再一次深入挖掘,更是對東北抗聯精神的薪火相傳。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報道歷時兩個多月暫告一個段落,但是東北抗聯精神在黑土地上的回響仍振聾發聵。9月5日,以“牢記歷史、珍愛和平”為主題的東北抗聯將領和解放東北蘇軍將帥後代見面會在哈爾濱隆重舉行;9月24日,黑龍江日報《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大型系列報道座談會舉行。我們在抗聯老區的土地上呼吸抗聯將士的氣息,我們在抗聯專家的研究成果中回望抗聯歲月的慘烈,我們在抗聯後代的動情講述中體悟抗聯精神的傳承……東北抗聯精神正作為龍江這片紅色熱土上寶貴的財富,凝聚起龍江兒女熱烈澎湃的家國情懷,匯聚成強大的精神動力,續寫龍江新的輝煌與榮光。
李敏 回望烽火歲月寄望豐碑不朽
李敏,東北抗聯老戰士、黑龍江省政協原副主席,出生於1924年,12歲便參加抗聯,獲得多項榮譽。2002年組建了“東北抗聯精神宣傳隊”。
“有一座英雄的城市巍然屹立在松花江畔,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你與日寇英勇戰斗了十四年,哈爾濱,抗戰的心髒,革命的搖籃……有多少將軍從這裡出征,多少戰士把生命奉獻,經歷多少艱難困苦,終於盼來黑土地解放的一天……我們要為你建一座凱旋門,迎接英雄們勝利回還;我們要為你建一個勝利廣場,讓你的美名萬世流傳……”座談會上,93歲的抗聯老戰士李敏唱響了這首由她填詞的《哈爾濱,英雄的城市》。透過這首歌曲,老人家再次與我們一起回顧那段烽火歲月。
李敏認真記錄著每位嘉賓的發言,並對嘉賓們的發言表示了由衷地贊賞。她說:“黑龍江日報能夠推出《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這組追尋抗聯精神大型系列報道,我感到很欣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是為全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的,黑龍江日報對於東北抗聯用了大篇幅做了大量的報道,把過去被人們遺忘的歷史和感人的故事都呈現出來了,我看到這組報道時非常高興也非常振奮。從報道中我深深地感到,黑龍江日報做了大量的歷史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視東北抗聯歷史宣傳,可以說,我最期望看到的報道終於見到了。我代表抗聯老戰士和抗聯後代向黑龍江日報全體同志表示衷心感謝!”
李敏在會上還再一次回顧東北抗聯14年艱苦卓絕的歷史。訴說了為東北抗聯14年正名的艱辛歷程。她動情地說,常常聽到人們說8年抗戰,東北抗聯的這段歷史並沒有涵蓋進去,很多抗聯老戰士非常心酸。為此他們多次遞交提案、多次呼吁奔走,希望東北抗聯14年的歷史寫進教科書,讓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記得白山黑水間這些抗聯英雄的流血和犧牲。
李敏還講解了她身著的抗聯服裝的意義,特別是抗連帽的由來。她拿著抗聯帽子,講述在烽火歲月中戰友們與抗聯帽的故事。李敏說,正如李兆麟將軍在西征路上所說:“我們的抗連帽是代表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是紅軍的標志。”講到動情處,李敏又唱起了那個年代他們經常唱的歌曲《日本強盜凶似狼》“日本強盜凶似狼,強佔我地方,搶奪屠殺後再燒我村莊,可憐我同胞們千萬民遭殃……穿槍林冒彈雨不怕水火深,弟兄們向前進,衝破敵中心,不後退不投降,敵軍火雖猛,我們心堅強……奪回我失地,為民族自強。”
李敏還建議,今天的我們不應該忘記在黑土地上流血犧牲的抗聯將士們,也應進一步落實對烈士後代的撫恤政策。同時她呼吁,要為犧牲的英雄建凱旋門,建勝利廣場,或者是建一座集體的豐碑也好,在龍江大地上真正矗立起一座屬於東北抗聯烈士的紀念碑。
白亞光 書寫厚重歷史濃墨重彩呈現
白亞光,原省文化廳廳長、省老促會副秘書長。
在24日的座談會上,白亞光副秘書長對本報策劃的《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大型系列報道給予了高度評價:“這組報道從7月7日開始到9月11日結束,共22期,24個整版的報道。我搞了二十多年的文化宣傳工作,像這樣的宣傳規模、這麼大的報道力度是不多見的,這是這個系列報道一個很突出特點。”
白亞光指出,整組報道有很重要的意義。在今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活動裡面,兩大歷史問題被很好的突出出來。第一個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第二個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東北抗聯是中國共產黨獨自領導的,它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不僅僅在全國抗戰是最早的,而且早於西班牙反對德意法西斯戰爭、波蘭反法西斯戰爭和蘇聯衛國戰爭。應該說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闢時間最早、堅持時間最長的,表明中國率先扛起了反法西斯戰爭大旗,中國的抗戰最早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序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觀點時特別指出,我們不僅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後,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以後14年的抗戰歷史,十四年要貫穿下來統一研究。從這個方面來說,黑龍江日報表現出了很高的政治敏感性。有了這樣的指導思想,組織了強大的報道團隊,纔有了這個大型且有深度的報道。
白亞光著重談了對該組報道的五點評價。第一,報道概括了東北抗聯的歷史貢獻,說明了東北抗聯的歷史特點、重大犧牲和歷史功績,便於人們對東北抗聯有一個總體的了解,突出了黑龍江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黑龍江是有組織抗戰第一槍的發生地、最後一戰的終結地,抗聯11個軍,有9個半在黑龍江境內戰斗、組建,黑龍江是東北抗聯的主戰場,明確這個論述也是黑龍江日報這組報道所突出把握的重點;第二,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對東北抗聯的領導。這個專題體現在了第二版報道中。“九一八”事變後大批國民黨要員撤出東北,但是我們中共滿洲省委從日軍佔領的沈陽來到了哈爾濱,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這場偉大戰爭中的中流砥柱歷史事實。這個主線也在各篇報道都有所體現;第三,涵蓋了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斗爭歷史。報道包括了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趙一曼等黑龍江抗戰的主要人物。還涵蓋了夜襲湯原、冰趟子戰斗、西征等黑龍江抗戰的重點戰斗,其中有一些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有一些是人們不太了解的。即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和事件,其中一些細節也令人感動,使人們對抗聯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第四,謳歌了黑龍江老區人民對東北抗聯的支持。每期都刊登了黑龍江抗聯老區分布示意圖,還講述了很多黑龍江老區人民支持抗戰的故事,使人們了解到了老區軍民團結抗日的歷史事實;第五,弘揚了偉大的抗聯精神。報道在各個篇章都把抗聯精神貫穿其中,特別是通過抗聯歌曲、抗聯文藝作品等篇幅歌頌抗聯精神,很生動,很鮮活。另外對義勇軍和抗聯教導旅的報道,反映了東北抗戰統一戰線的特點。
白亞光說,“總體來看,系列報道達到了宣傳效果。報道團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備,分兵多路到抗聯老區采訪,報道有歷史的厚重,也有采訪中的生動細節。我特別注意看了每個版上記者的手記,手記中有一些理性的闡述,更蘊含了記者對東北抗聯深刻的情感。我要向年輕的記者編輯們致敬,他們的工作也體現了對抗聯精神的傳承。”
劉春傑 文字還原歷史活動彰顯精神
劉春傑,東北烈士紀念館、東北抗聯博物館館長。
劉春傑館長在發言中對本報這次大型報道給予了充分肯定。劉春傑說,“黑龍江日報推出追尋抗聯精神《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大型系列報道後,引起強烈社會反響,這是我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一項重要活動,黑龍江日報記者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實地考察抗聯遺址、遺跡,尋訪抗聯後代後,用文字還原了艱苦卓絕的抗聯斗爭史,勾勒出了鮮活生動的抗聯英雄形象,讓全省人民全面、真實地了解了東北抗聯歷史,也使東北抗聯精神作為黑土地獨特的精神財富得以繼承和弘揚。”
劉春傑認為,黑龍江日報作為黑龍江省新聞媒體的領航者、帶路人,以這樣一種全新的形式重溫了抗聯歷史,普及了抗聯知識,弘揚了抗聯文化,宣傳了抗聯精神。後人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從抗聯先烈身上汲取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劉春傑說:“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詩中最為慘烈、最令人動容的篇章之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抗聯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為光復東北、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鑄就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冊的東北抗聯精神”。
劉春傑還介紹了今年東北烈士紀念館、東北抗聯博物館為宣傳東北抗聯精神所開展的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首先,全力打造了東北抗聯博物館,面向社會推出了《抗戰十四年——東北抗日聯軍歷史陳列展》。劉春傑介紹道,自今年8月1日開放至今,展覽吸引了來自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三萬餘名觀眾來參觀。其次,在東北烈士紀念館召開了“抗戰十四年與東北抗日聯軍”專題研討會,東北烈士紀念館邀請抗聯史研究專家,抗聯後代及國內近四十家博物館、紀念館圍繞“國內各地抗戰與東北抗日聯軍”這一主題,以客觀的視角宣傳抗聯精神。第三,通過館際聯動,推出了多個專題展覽弘揚抗聯精神。第四,東北烈士紀念館聯合省內四十餘家博物館、紀念館、遺址遺跡管理單位成立黑龍江省抗戰文物單位聯盟,承擔我省抗戰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展示宣傳工作。東北烈士紀念館還聯合省內外多家文博單位舉辦紀念活動,通過資料共享、展覽互換、學術研討等方式交流合作,共同保護、研究二戰遺產。最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前夕,東北烈士紀念館在東北抗聯博物館廣場舉辦了“松花江上——大型抗日歌曲演唱會,這是東北烈士紀念館去年創辦的一項特色活動,目前已形成了品牌效應。
劉館長在座談會上建議,要進一步加大對東北抗聯歷史的研究和宣傳力度,統一宣傳內容,擴大抗聯精神的影響力,讓東北抗聯精神這一寶貴精神財富成為我省的文化名片,精神大旗。
張洪興 抗聯精神內涵需要統一界定
張洪興,省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處長,對東北抗聯史有著多年的研究,並著有《東北抗聯精神》一書。
張洪興對東北抗聯史有著多年的研究,並著有《東北抗聯精神》一書。座談會上,他提出應立即對東北抗聯精神的內涵加以界定,並大力宣傳、弘揚。
張洪興說,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已經70年了,在這70年中,社會各界對抗戰史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是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研究不夠,對東方主戰場的研究不夠,對東北抗戰史的研究也很不夠,特別是對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研究不夠。十四年的抗戰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比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等等,去年,習主席正式提出了抗戰精神。這都為我們繼續深化抗戰歷史研究,尤其是對東北抗聯歷史的挖掘提供了新的課題。
張洪興認為,中國抗戰十四年是中華民族百年屈辱歷史中第一次取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它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地位,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在十四年抗戰中留下的寶貴財富應該更好的宣傳出去,我們要通過各種不同的宣傳形式,把東北抗聯的歷史展現出來。
張洪興說,“近些年有一些研究抗戰精神的理論文章,但很少,著作更少。我們尤其要以紀念抗戰勝利70年為契機,盡早地去研究、去總結、去宣傳。近兩年,我們對東北抗聯精神的提及越來越多,但對其內涵卻沒有統一的規定,這項工作是非常迫切的。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目前我們對於東北抗聯精神的研究遠遠不夠。這個精神寶庫,歷史寶庫需要我們廣大黨史研究者積極搶救,積極發掘,更要積極把研究成果宣傳弘揚出去,為龍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車霽虹 深化抗聯研究告慰抗聯英雄
車霽虹,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多年致力於東北抗聯史的研究,著有《日軍暴行錄——黑龍江卷》等。
在24日的座談會上,車霽虹研究員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始於1931年,從“8年抗戰”到現在的“14年抗戰”,這一進步是東北三省史學研究專家和學者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從前人們說的“8年抗戰”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算起的,而1931年到1937年這段時期對東北抗日義勇軍,特別是東北抗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把這段歷史算作抗日戰爭的歷史,那就大大地削弱了東北抗日聯軍在全國抗日戰爭中的功績。目前,人們對東北抗日聯軍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還遠遠不夠,必須加強宣傳。
車霽虹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經歷了整整14年。東北抗日聯軍是整個抗日戰爭中堅持抗戰時間最長、自然環境最惡劣、敵我力量對比最懸殊、自身犧牲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裝力量,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部分歷史。近期,中央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播放了抗聯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之後,就有南方省份的學者給我來電話感慨東北抗聯斗爭的艱苦,之前他們對抗聯的了解非常少,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有一個‘東北抗日聯軍’的方陣,看到這一幕我非常振奮,馬上就把圖片發到了微信的朋友圈裡,讓大家關注到在八路軍、新四軍等方陣之後還有東北抗日聯軍方陣,非常希望全國人民更多了解抗聯。東北抗日聯軍的精神是我們黑龍江寶貴的精神財富,抗聯的11個軍有9個半在這裡戰斗過,這支隊伍值得我們大力宣傳。”
車霽虹同時也表示,“我們是搞歷史研究的,我認為目前對東北抗戰史、對抗戰精神的研究不夠多,對義勇軍史的研究也是非常不夠,應該引起重視。東北抗日聯軍是東北抗戰的主要力量,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之所以能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堅持14年之久,東北抗戰能最後取得勝利,就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創建的東北抗日聯軍,並由此形成了薪火傳承的東北抗聯精神。我建議,對東北抗日聯軍的宣傳教育要常態化,每年每一個紀念日都要搞一些宣傳教育活動,讓人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讓龍江的廣大人民記住在白山黑水,有那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9月30日是烈士紀念日,希望今年我們也能隆重地紀念東北抗日聯軍的烈士們,銘記抗戰歷史,告慰抗聯英雄。”
馬春林 祖訓一刻不忘傳承家國情懷
馬春林,愛國將領馬佔山嫡曾孫,個體戶,多次跟隨李敏的抗聯精神宣傳隊重走抗聯路。
著名愛國將領馬佔山指揮的江橋抗戰被評為中國軍隊有組織、有領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第一槍,也被評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日前,記者見到了馬佔山嫡曾孫馬春林。
馬春林說,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想對曾祖父說:“您雖然是國民黨將領,但1932年您的隊伍裡就有共產黨人士,1938年您又和毛主席周總理有過密切接觸,1945年您又為和平解放北平,對傅作義作了重要工作。說明您對共產黨的感情極其深厚。70年了,祖國沒有忘記您,人民沒有忘記您,您十四年的為國征戰辛苦了,我們都很好!您放心吧!”他說,這次能夠接到省裡組織的見面會邀請,萬分激動。“七十年前,我們的祖輩是並肩作戰的兄弟姐妹,七十年後的我們,也應該是兄弟姐妹,無論是東北抗聯,還是東北抗戰,都是中國的抗日力量,他們都為抗擊日寇和新中國成立流血犧牲。希望更多的後代能夠參與到像見面會這樣的活動中,聯系起來,讓這種友情世世代代在後人身上延續。”
回憶起馬佔山,馬春林說,雖然從未見過太爺爺,但太爺爺卻影響了他整個成長歷程。“記得很小的時候,只要我一犯錯,就會被父親罰跪,跪在一張照片前。照片上,是一個穿著軍裝騎著大馬的老人,拿著望遠鏡,正在指揮戰士作戰。那時候我一直好奇這個人是誰?為什麼要向他下跪?慢慢長大了,我纔知道,照片上的人是太爺爺,民族英雄馬佔山。這張照片是一位德國記者在戰場上拍攝的,從照片上能夠看到敵人的轟炸機就在上空,戰壕裡還隱約能看見戰士。”馬春林說,“每當看到這張照片,心中對太爺爺的敬意就會更深。”
“馬家的子孫一定要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這是太爺爺留給馬家後人的訓誡。馬春林聽父輩們說,馬佔山唯一一張有笑容的照片是在看到了勝利的希望,看到了共產黨領導下迎來勝利的曙光時留下的。在馬家,馬佔山是一位非常嚴厲的長輩,他教導後輩的第一條准則,就是艱苦朴素。“太爺爺非常簡朴,他總是以身作則,教導家人,一些生活的點滴小事,他都看得很重。比如吃飯時,每個人的飯碗裡,不允許剩下一粒米,這個習慣代代相傳,直到我們這輩,對孩子也是如此教育。”
1950年臨病危時,馬佔山留下遺囑:“我親眼看到中國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獲得解放,新民主主義已順利實行,人人安居樂業。我生平中理想之新型國家已建設起來。我雖與世長離,但可安慰於九泉之下。我囑爾等務須遵照我的遺囑,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領導下,誠心誠意為新中國的建設努力奮斗到底,實事求是,做事為人不可稍懈!”
王曉兵 抗聯文化遺產亟待搶救整理
王曉兵,抗日名將王明貴長子,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理事,黑龍江省抗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抗聯精神宣傳隊原隊長。
在24日的座談會上,王曉兵對本報的大型系列報道《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給予高度贊揚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他說,本報的報道讓他“感動、感慨、感謝。”說到動情之處,王曉兵幾度哽咽,對父輩的崇敬,對抗聯精神的敬仰溢於言表。
王曉兵說:“這是一組很振奮人心的報道,是有史以來媒體第一次全面系統的、用整個版面的篇幅、分主題地對抗聯做的報道,記者深入到抗聯的各個老區、遺址、密營,走訪了很多抗聯後人、有關專家,內容很豐富。既有現場,還有對史料的研究和梳理,總之是一組有收藏價值的報道。如果家父看到這組報道一定會很欣慰。因為他生前經常對我說,目前對抗聯的研究太少了,大多數報道都是說抗聯的艱苦卓絕,很少提到我們打的勝仗,我們對抗日最後勝利起到的作用。”
王曉兵還指出,抗聯文化遺產亟待搶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走訪在世的抗聯老戰士、老一輩抗聯相關學者,把最珍貴的資料保存下來。
之前,記者在東北烈士館采訪過前來參加東北抗聯將領和解放東北蘇軍將帥後代見面會的王曉兵。王曉兵告訴記者,“家父生前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是代表犧牲的戰友們活著的,如果他們現在還活著該多好,可以看看他們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國家現在發展成了什麼樣子,如今的國泰民安不就是我們當年在最艱苦的抗戰歲月裡夢想著的生活嗎?”老父親臨終的叮囑也成了王曉兵退休後的主要工作。“父親要我盡最大的努力找到當年犧牲的無名戰友的身份和家人。比如1942年發生在大興安嶺的庫楚河戰役,東北抗日聯軍三路軍三支隊有百餘名戰士犧牲在深山中,很多人甚至沒有留下名字。父親對我說,在那個年代,很多戰士的家屬甚至不知道家人參加了抗聯,也不知道他們犧牲了。作為老戰士,應該找到這些烈士親屬,告訴他們這些烈士的事跡,幫助他們落實撫恤政策,這是父親臨終前對我的囑托。這些年,我也一直不忘囑托,尋找烈士後人。”王曉兵說,尋找這些犧牲烈士的親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迄今為止就找到了兩位烈士後代,但是他沒有就此放棄,並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進來。王曉兵告訴記者,這次參加東北抗聯將領和解放東北蘇軍將帥後代見面會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與會者中有很多蘇軍將帥的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這些孩子對祖輩的英雄事跡很了解,我們也應該將抗聯的事跡讓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
馮松光 雙親投身革命無懼捨生忘死
馮松光,抗日名將馮仲雲長子,在哈爾濱出生,現居北京。退休後一直致力於抗聯精神的宣傳。
“哈爾濱對於我家來說意義是特殊的:我的父母是在哈爾濱結合、在這裡參加抗日斗爭的,解放後又參加了哈爾濱的建設,幾個孩子都在這裡出生,”作為抗聯第三路軍政委馮仲雲的長子,68歲的馮松光對於受邀到哈爾濱參加活動感到非常高興。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他把馮家與哈爾濱的緣分也一一道來。
“我父親在清華是學數學的,成績很好,在學校的時候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對於他投筆從戎的選擇,他的老師說是‘少了一個數學家,多了一個革命家’。”馮松光介紹,馮仲雲受黨組織派遣,在1930年到哈爾濱以數學教授身份為掩護,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1年,馮仲雲把未婚妻薛雯接到哈爾濱,引導年僅18歲的薛雯走上革命的道路。“也沒有什麼正經的婚禮,就是母親到達哈爾濱與父親會合時,雨後的哈爾濱出現了一道彩虹,兩人將此視為‘彩虹下的婚禮’。母親到了哈爾濱後,就開始當交通員,協助父親的工作。”
白色恐怖下馮仲雲夫妻東躲西藏的開展地下工作,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用孩子的哭聲掩蓋印刷文件的聲音,而他們的小家也擔負起滿洲省委的秘密聯絡點、工作站的職責。本報在7月8日《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的專版中刊發的《一座俄式小屋的光輝歲月》一文中,對馮仲雲夫婦當時在哈爾濱的地下工作情況有詳細的介紹。“我聽家裡人講過,當時就是這個樣子的。”馮松光在仔細閱讀過文章後,贊許地對記者說道。
馮松光介紹,“抗日戰爭勝利後,父親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父母一直致力於抗聯烈士遺物收集紀念和對抗聯烈士遺屬照顧的工作中,父親努力搜集抗聯烈士遺物,建立了東北烈士紀念館,母親任館長,由於這一層關系,我從小就對位於哈市一曼街的東北烈士紀念館非常熟悉。小時候母親為了趕早上班,有的時候來不及送我去幼兒園,就把我帶到東北烈士館來,我那時在這爬上爬下的。所以他每次來都覺得特別親切。大約1952年底,我家離開哈爾濱到了北京。”馮松光告訴記者,“雖然離開哈爾濱多年,但是由於是父母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有難忘的抗聯歲月,我多年來一直關注著抗聯、關注著哈爾濱。”得知本報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精心策劃了《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系列報道後,他非常高興,“抗聯的事情太值得宣傳了,尤其是在抗戰勝利70周年這個節點上,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黑龍江日報能投入這麼大精力,用這麼多版面進行深入報道,真是太及時、太難得了”,馮松光鄭重地把相關報紙收好,說:“我要帶回家,戴上眼鏡,仔細地看一看。”
趙曉霞 深受叔叔影響 肩負傳承使命
趙曉霞,抗日英雄趙尚志的侄女,退休前是一名醫生,常常利用業餘時間和父親一起到中小學校、幼兒園義務講解抗聯故事。
在東北烈士紀念館,一位花甲老人正伏在透明的展示臺前,凝視著陳列在裡面的一個棕褐色牛皮箱。
“這個箱子應該已經有八九十年的歷史了。”說話的老人就是趙尚志的侄女趙曉霞。這個趙尚志生前使用過的衣物箱,將時間退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也打開了趙曉霞記憶的大門。
受邀參加此次與解放東北蘇軍將帥後代見面會的趙曉霞告訴記者,“趙尚志是我的三叔,從前聽我的姑姑趙尚英說過,這個箱子是三叔當年投筆從戎,參加抗戰之前用來存放衣物的,是他少量遺物中極為珍貴的一件。我的父輩們生活在一個革命家庭。我的爺爺有學識、得大體,是他為三叔以及其他兄弟姊妹相繼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據趙曉霞講述,在抗日戰爭年代裡,趙尚志在東北抗日游擊根據地,其二哥趙尚朴在晉綏抗日根據地,四弟趙尚武在晉察冀根據地,與日寇英勇作戰,趙尚志和趙尚武為國壯烈捐軀。“三叔的仗越打越大,日本人對他也越來越恨,甚至牽連到家人,可全家不但毫無怨言,還始終支持他抗戰。”為此,趙尚志一家贏得了“一門忠義,氣節可風”、“義門忠烈”和“滿門革命”等美譽,青史留名。
因為種種原因,趙尚志兩次被錯誤開除黨籍,直到1982年纔予以恢復。“那時候三叔被誤解,可他卻能夠以民族安危為重,不顧個人得失,從未放棄與侵略者的斗爭。”在趙尚志的抗戰精神影響下,這麼多年來,他們一家也從沒向政府要求過什麼。“我爺爺在世的時候就說,那麼多人都犧牲了,我們活著,又有那麼多人念我們的好,還有什麼要求。”
趙尚志是東北抗聯的主要領導人,只要談及東北抗戰,就繞不開趙尚志。在龍江這片黑土地上,趙尚志戰斗過的很多地方都設有紀念碑,還有不少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尚志市、尚志大街等,這都表明老百姓對他非常敬仰。“我們是趙尚志的晚輩,為他自豪的同時,更感到肩負著傳承抗戰精神,告訴後人不要忘記是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趙曉霞向記者表示,父親特別重視傳統教育,在她和姐姐趙戰利很小的時候就通過講述趙尚志的事跡告訴她們做人的道理,要愛祖國、愛人民,要克己奉公、自強不息,要像趙尚志一樣為國家、為人民奉獻一切。“就這樣,姐姐後來跟隨東北抗聯老戰士、省政協原副主席李敏到處宣傳抗聯事跡。我在做好本職工作之外,就利用業餘時間,陪著父親常常到中小學校、幼兒園義務講解抗戰故事。”
“抗戰精神並不會因為抗日烽火的熄滅而喪失其歷史價值,在新的歷史時期,它仍然閃爍著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的光芒。”采訪即將結束,記者將今年7月9日刊登於本報的《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之三《趙尚志將軍百戰大節不屈》的報紙送給趙曉霞留作紀念。她雙手接過,細細端詳,終於抑制不住眼中的淚水,激動地道了聲:“謝謝!”
馬繼志 繼承祖輩遺志豐碑映照後人
馬繼志,抗日英雄楊靖宇孫子,退休前是一名火車司機,現居河南鄭州。
馬繼志是專程從河南來參加東北抗聯將領和解放東北蘇軍將帥後代見面會的,一個月前,東北抗聯博物館開館的時候他剛剛來過一次,這次活動的行程中又有這一項。“這次是第二次來,可我還是想好好看看。”於是,這次采訪就變成了馬繼志帶著記者參觀博物館,一起回顧那段歷史。
沿著博物館的樓梯拾級而下,馬繼志引領著記者走進第一個展廳,他示意我看牆上的圖片,那裡懸掛著楊靖宇的照片,“這是我爺爺的畫像。再往前走,還有一個銅像。”他邊說邊拿出手機拍照。
這個朴實無華的漢子並不多言,可是當講述楊靖宇和抗聯歷史時,他卻變成合格的“講解員”。
“我爺爺原名馬尚德,1905年2月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21歲就參加了革命。1929年受黨的委派來到東北,組建和領導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並擔任總司令。在極端惡劣的艱苦環境下,與侵略我們中國的日本鬼子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斗,共殲滅日軍18萬人,牽制了60萬日軍不得進關,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日戰爭……”
“很多人不理解我爺爺被圍困在冰天雪地完全斷糧5天5夜,居然以樹皮草根為食延續生命,是怎樣的力量讓他完全忽略自身?我18歲應征入伍,之後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場上子彈擦傷了右後腰,硬挺著打完了那場仗。當時纔明白啥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這是傳承至今的不可撼動的堅定和忠誠。我爺爺是讓日本關東軍伏首跪地的鐵血將軍!”
馬繼志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三等功,那時沒人知道他是楊靖宇的孫子。1980年復員回到家鄉,悄無聲息接過父親曾經乾過的工作,成為鄭州鐵路局機務段一名火車司機。他是鄭州鐵路局優秀共產黨員,去年纔退休。34年裡,實現安全行車60萬公裡,防止各類事故216件,其中防止行車重大事故22件。他說,“我們家是工人家庭,要說像我爺爺那樣做出什麼豐功偉績不太現實。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題,只要我乾好了本職工作,就是為社會創造了價值,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一定要把爺爺的英雄事跡一代一代傳揚下去。”馬繼志說,他打算帶著小兒子再來趟哈爾濱,“參觀東北抗聯博物館,讓重孫子這輩人好好體會一下啥叫抗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