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手機流量不清零政策終於要出臺了。多家媒體報道稱,自10月1日起,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將正式推出開放套餐內單月流量不清零業務。消息傳出,很多網民競相轉告。一些業內人士也紛紛表示,手機流量不清零政策的出臺,將會加速電信資費下調的進程。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很多消費者看來,手機流量不清零政策的出臺,是一個階段性的勝利。事實上,消費者並沒有撼動三家運營商的壟斷根基。看下三大運營商的手機流量不清零政策就會發現,僅僅是單月流量不清零。也就是說,當月剩餘的流量,也將會在次月月底失效。試問,這樣的手機流量不清零,有何意義?
在今年5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要求運營商在“上網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轉贈”和“提速降費方案”方面進行改革,鼓勵電信企業盡快發布提速降費方案計劃,實施寬帶免費提速。4個多月過去了,三大運營商在提速降費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的確,三家運營商的手機流量單月不清零業務即將出臺,可這更像是一個文字游戲。
客觀地說,用戶每月購買的流量,月底不應該清零,應該繼續轉結到下月或者下下個月。在國外,很多運營商的手機流量都是不清零的。然而,霸道壟斷的三大運營商,一直強制清空用戶每月剩餘的手機流量。運營商的壟斷地位,是手機流量不清零難以推進的原因。
深入來講,手機流量不清零難以推行,癥結還是運營商在資費層面要受政府部門的監管。具體來說,三大運營商每推出一項資費政策,都要得到監管部門的許可,而不是按照市場需求自行制定相應的資費政策。這種體制不打破,電信資費下調無疑是紙上談兵。
一直以來,每次輿論提到運營商手機流量清零的霸道做法,三家運營商總是以技術原因來推諉。當虛擬運營商的手機流量不清零資費上市後,讓三家運營商無話可說,技術推諉也成為一個悖論。更重要的是,政府監管部門每年要求三大運營商完成一定的利潤指標,這也是國內電信資費一直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2009年三家運營商拿到3G牌照後,4年後,工信部向三家運營商發布了TD-LTE制式的4G牌照。在3G網絡建設上,三大運營商的投資額度高達數千億元,每年平均都要近千億元的投資。在如此大投資成本還未回收時,4G牌照又發放,三大運營商再次投巨資建設4G網絡。
目前,4G牌照發放近2年的時間,4G用戶滲透率並不高。工信部最新數據稱,截至今年8月,國內4G用戶數量已經超過2.7億,滲透率接近25%。也就是說,目前國內大部分用戶仍是2G網絡用戶。三大運營商斥資上萬億元建設的3G和4G網絡,滲透率卻不足一半。這種過度的投資,讓三大運營商背負了巨大的營收壓力。要想完成政府監管部門下達的利潤指標,三大運營商只能不斷提高資費。
仔細回顧一下3G和4G的資費吧。以中國聯通這家運營商來說,中國聯通3G業務的准入門檻是66元,4G業務的准入門檻為76元。雖說三大運營商有一些本地的3G或4G資費套餐,可這些套餐都是被嚴重閹割,流量或語音套餐包都是基於本地的。與此同時,三大運營商的寬帶業務,也面臨昇級改造工作。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相繼在全國各地啟動了光網城市建設方案,為推進光纖入戶而努力。
由ADSL接入昇級到光纖接入,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同樣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一邊是3G和4G網絡的快速更迭,一邊是寬帶網絡的昇級換代。巨大的投資之下,三大運營商的營收壓力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情況下,總理要求三大運營商提速降費,被運營商推諉亦是必然。
歸根結底,三大運營商不響應政策號召的提速降費,以及手機流量不清零等號召,一是因為電信市場沒有市場化運營;二是因為政府對電信運營商的監管過嚴,導致了運營商重復投資建設嚴重,最終導致運營商無法降低資費。所以,流量不清零政策出臺,很難加速電信資費下調的進程。要想推動電信資費下調,必須從電信市場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