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的文學一直在人類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傳說和神話講述了關於諸神大戰和英雄之戰的故事,童話講述了關於沙皇遠征、戰士作戰、普通人行軍的故事,甚至在編年史中也詳細記載了戰爭的歷史,而如若沒有發生交戰,那麼就簡單地記錄為“和平年代”。

二十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兩次軍事衝突的戰火愈演愈烈,就在這戰爭的洪爐裡數百萬生靈涂炭,為此也產生了偉大的反戰文學。也許這是整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響起如此強烈的呼吁和平的反戰警鍾和號召。戰爭和戰役不再是對文學作品中的英雄英勇與否的典型考驗。對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戰爭中的戰斗描述都不再像史詩中戰斗的勇士,“他揮揮右手是有敵人的街道,揮揮左手是小巷子”,而敵人也不再是神話中毫無個性的“黑暗勢力”。人們已不再想去看那些戰爭所具有的具體特點、人物和細節,戰爭的形象在文學中不再莊嚴雄偉,而是令人感到可怕的慘無人道、毫無人性的細節。
很有可能這是由於二十世紀的武器在技術上變得如此先進,人類已瀕臨完全自我毀滅的邊緣。在二十世紀用一支槍上的扳機,一個瓦斯按鈕就能夠毀滅上百人的生命。一個地雷能奪走數十人的生命,一個炸彈能掠去上百人的生命,而一顆原子彈則能毀滅上萬人。人類把自己引向深淵。作家和文人能理解並感受自己過去經歷過的戰爭。不論是在蘇聯還是在西方國家都出版過關於軍事事件的書籍。然而現在他們的任務不再是描述軍事情節,而是說明戰爭的恐怖。現在這已不是虛構的小說,而是嚴酷而現實的歷史在對讀者高呼:記住,不要讓這樣的東西再變多了!
在不篡改戰事年代表的情況下,我和同事們編寫了一部名為《在方尖塔碑旁》的集子,為保持歷史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和保存幾代人的記憶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戰場上的人們”和“戰爭的殘酷”這些主題貫穿於我們文集的所有故事中。即使,我們設想在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世界中是存在魔力的,然而,具有神奇力量的人終究是人,戰爭也終究是戰爭。應當把故事寫得更加吸引人心、牽動讀者,而不能改變反戰號召,也不能簡化戰爭主題的復雜性。戰爭自古就是無人性的,這一點應該為走在前端的網絡用戶和電腦游戲愛好者所知曉。要用年輕人所能理解的言語與之談論這件事,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周年紀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