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8日訊 (記者 左遠紅)10月7日,是入秋以來哈爾濱難得的好天氣,充滿異域風情的伏爾加莊園秋意漸濃,楓葉在午後的陽光下抖開漸變的色彩,靜靜的河水、蜿蜒的小路、充滿夢幻色彩的歐式建築群,無不展示著哈爾濱“東方莫斯科”的獨特風情。
中俄文化的傳承與交融是這座城市的烙印,和平與發展是兩國人民的共同心願。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懷,以“戰爭與記憶”為主題的第二屆中俄文學合作交流會在此舉行,來自中俄三十餘位知名作家及部分俄僑後裔代表參加了會議。交流會上,中俄作家一起重溫《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一個人的遭遇》、《青年近衛軍》等偉大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帶來的心靈震撼及恆久的感動,闡述了俄羅斯戰爭文學對其人生及創作的影響,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協副主席王躍文,黑龍江省作協主席遲子建、副主席王阿成,“俄僑文化”研究學者、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李延齡等十位中國作家學者以及十位俄羅斯作家分別作了精彩發言。
王躍文——祈願文學中的戰爭永遠只是記憶
利用短暫的午休時間,記者采訪了作家王躍文,他對這次以“戰爭與記憶”為主題的交流會表示了極大的肯定。王躍文說,聽了與會者的發言,內心非常不平靜,戰爭與記憶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話題,如今,由於種種原因,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戰爭每天都在發生,一方面,戰爭帶來的勝利與榮耀那是屬於勝利者的,另一方面,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悲傷無論勝利者與失敗者,雙方都要承擔。所以,我是和平主義者,作為文學作品,可以描繪戰爭,讓人記住戰爭,記住那些戰爭中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同時,文學作品更要警告世人,譴責戰爭,避免掠奪和殺戮,珍愛和平,這是文學記憶戰爭的意義所在。在談及俄羅斯文學時,王躍文說,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學能夠像俄羅斯文學那樣,對中國作家產生如此深厚的影響。我為俄羅斯民族深沈的愛國精神和高貴的英雄氣概深深感動,我也為戰爭給俄羅斯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和深重痛苦感到深切的悲傷。特別是《一個人的遭遇》這樣的深刻控訴戰爭罪行、揭露戰爭對美好人生的毀滅、贊美普通人對愛和生命永恆追求的佳作是很難讓人忘記的。所以,在此,我真的願意通過你們的媒體,再一次發出呼吁,那就是祈願世界和平,祈願已有的文學中的戰爭永遠只是記憶。
(附人物簡介:王躍文,當代作家,湖南漵浦人。1984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在漵浦縣政府辦公室工作,後調入懷化市政府辦公室,湖南省政府辦公室,都是寫官場文章。業餘寫小說。1989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中短篇小說若乾,曾獲湖南省青年文學獎,從2001年10月起,專職寫小說。現服務於湖南省作家協會。有中國官場文學第一人之美稱。2014年8月,其作品中篇小說《漫水》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阿成——俄僑文化氛圍是我創作的源泉
由於與阿成先生相識較早,所以,在會議間歇自然坐到一起聊起來。阿成說,黑龍江省政府、東北網能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召開這次中俄文學合作交流會實在是太有必要了。在這種特殊的時刻,以文學的名義喚起作家抒寫人類和平與幸福的良知與擔當,加強中俄作家在回憶中共勉,在溝通中了解,在創作中提昇實在是了不起的事情。當記者問及阿成先生是否會繼續僑民題材的寫作時,他笑著說,不知你記不記得我早期的長篇小說《馬屍的冬雨》,它從頭到尾講的都是關乎俄國僑民的生存故事。另外,在我出版的近40本的著作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滲透著俄羅斯人文色彩。這其中包括建築方面的隨筆集《仰望殿堂》和《遠東背影》等等。因為我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有著濃郁的俄僑文化氛圍的城市,從某種角度說,這早已構成了我創作的源泉之一,所以,繼續寫下去是毫無疑問的。
(附人物簡介:王阿成,生於1948年,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市作協主席,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一級作家。主要作品有《年關六賦》、《趙一曼女士》等。曾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等。)
李延齡——留在俄國朋友心裡的小男孩
出席這次交流會的俄羅斯作家協會會員、阿穆爾州作家協會原主席、著名詩人康斯坦丁•費多羅維奇•沃羅諾夫在發言中幾乎用整個篇幅講述一個中國小男孩的故事,他就是與會的中國專家之一——李延齡教授!李延齡老先生的身份有些特別,他是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阿穆爾州作家協會副主席,自費出版了10卷中俄僑民文學叢書的詩人,又是提出哈爾濱白銀時代和哈爾濱批評現實主義理論第一人。沃羅諾夫用童年李延齡的目光看世界,分辨小城廣場上那些來自異國的軍人,以及這個孩子對俄語著作的迷戀,直至他成為俄文教授,成為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中俄友誼的見證人。沃羅諾夫說,中俄友誼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中國塔吊的探照燈可以照進他的臥室,讓他安心;而一個中國小男孩的成長故事此生都牽動著他的心,這就是淵遠流長的中俄情誼。
李延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激動地描述了自己一生中最榮耀的一幕。2004年,他得到普京總統親授“友誼勛章”,他說,那一刻面對臺下眾多俄羅斯王牌科學家,他足足有幾分鍾大腦一片空白,竟然站在那裡不知說什麼。
談及俄僑文學的特點與地位時,李延齡院士以極快的語速回應記者說,沒有特色的文化是平庸的文化,沒有意義的文化。俄僑文化已經成為哈爾濱的一大特色,值此中俄兩國“一帶一路”建設方興未艾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哈爾濱這一特色文化吧!
(附人物簡介:李延齡,生於1940年生,196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俄語系。一直從事俄羅斯文學教學、研究和俄語詩歌創作。主要成果:俄語詩集《我愛俄羅斯》、《黑龍江江畔之歌》、《心與心的交流》、《李延齡詩選》。主要中文作品:《李延齡文集》。主編兼首席翻譯:《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中文版5卷本)。主編:《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俄文版10卷本)。翻譯:長篇小說《伏爾加奏鳴曲》。主編:短篇小說集《我們的勝利》。發表論文若乾篇。
2004年普京總統親授友誼勛章。2011年11月22日在俄羅斯科學院全體院士大會上被選為院士,並獲主席團批准。1997年成為俄羅斯作家協會會員。2003年被選為阿穆爾州作協副主席。齊齊哈爾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帶頭人。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俄羅斯科學院名譽博士,沃羅涅什工程大學名譽博士。)
遲子建——堅韌不屈是俄羅斯藝術真正的力量
黑龍江作協主席遲子建是會場中一個亮點,她端莊、寧靜,認真傾聽每一個來賓的發言,也獲得最多的關注。在忙碌的會議間歇,遲子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聊天從是北極村開始的,她說,我的家鄉與俄羅斯隔岸相望,相近的地貌和相近的人文環境讓我對俄羅斯文學有一種特殊的情結,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蒙洛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羅斯文學星空中那些耀眼的大師名字同樣照澈著我的心空。幾年前我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公寓參觀,他的故居門前有人賣和我家鄉一樣的藍莓,同行的許多人不知道這是什麼,而我立刻欣喜地買了一袋,一時間,我覺得好像在故鄉的土地上,又回到了童年,手捧喇叭形紙袋裝著的藍莓,那麼親切,那麼美好。
遲子建還提及了俄羅期繪畫對她的影響。用她的話說,那無愧為偉大的作品,迸發著堅韌不屈的力量。哪怕是悲愴與毀滅,也要堅守內心最後的堡壘,這纔是俄羅斯藝術真正的力量所在!也是為什麼藝術作品能讓我們在一個浮躁的時代保持自我,保持充足的自信的原因。
(附人物簡介:遲子建,1964年出生,黑龍江人,是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霧月牛欄》、《白銀那》、《光明在低頭的一瞬》、《額爾古納河右岸》等,曾榮獲“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茅盾文學獎”等文學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