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現場
搜 索
用文學鑄造中俄交流的情感和弦 第二屆中俄文學合作交流會側記
2015-10-09 11:13:0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盈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0月9日訊 哈爾濱伏爾加莊園,秋葉掩映的俄式風情建築別具風韻。7日,近30位中俄作家、學者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俄僑及其後代,因第二屆中國——俄羅斯文學合作交流會相聚於此,圍繞“戰爭與記憶”的主題,暢談中俄文學交流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戰爭與和平是文學永遠的主題

  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俄羅斯作家協會會員、文學批評家謝麗萬諾娃告訴記者,本屆文學合作交流會層次很高。中俄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忘記的,中俄作家熱烈探討兩國人民在戰爭中的貢獻。老一輩的革命者在戰爭中的犧牲和貢獻,年輕人不可以忘記。對戰爭的回憶需要文學作品來保存,記錄過去戰爭的歷史,傳遞給下一代。

  省作家協會主席遲子建說,俄羅斯作家在發言中談到童年關於戰爭的記憶。雖然戰爭過去了,但是留在兩國人民和作家心中的陰影仍在,而戰爭與和平是文學永遠的主題,所以仍有作家在書寫它。現在雖然是和平年代,但是也有動蕩的事情發生,和平是彌足珍貴的。

  遲子建表示,今年交流會以“戰爭與記憶”為主題是有積極意義的。她的新作《群山之巔》中對此也有涉及,書中寫到一個在中、日、蘇之間顛沛流離的日本女人秋山愛子的命運。這不是要特別歸咎到一個主題之中,而是生活在這一代的人的記憶中有這種歷史淵源。

  建文學橋梁促人心相通

  遲子建說,文學能做什麼?也許微不足道。俄羅斯那麼多作家寫戰爭,她喜歡的是拉斯普京,當年來過哈爾濱,他寫的《活著,並且要記住》,還有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等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作家,它們是一種營養。這種書現在看來仍不過時,文學主題沒有過時的。

  遲子建表示,交流會長期辦下去,對中俄作家的合作與交流,尤其是黑龍江作家與俄羅斯作家的交流是大有好處的。用文學促進兩國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發展,會起到橋梁的作用。遲子建覺得,交流會有一些更細化的主題,更深入一點兒可能更好。本屆交流會談戰爭與記憶,談完以後,能有一些相應作品互相翻譯與出版,影響會更大。參會者可能有所局限,這需要依靠後來有影響力的作品的出現,我期待這樣的作品出現,論壇主題纔能真正地落實下去。

  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阿成談到,我們這座城市的過去和俄羅斯人有著深刻的情感聯系,大家有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但潛意識裡存在的互相關懷的情感。這次文學交流會是一個很好的接觸點,讓我們對兩地情感,包括歷史評價,做出新的、有價值的文化判斷。

  俄僑文化喚起歷史記憶

  王阿成坦言,希望在俄羅斯或在哈爾濱能夠見到非作家的、曾經在哈爾濱生活過的老僑民,與他們做一些家常式的交流,這樣可能會喚起我們更多的回憶,使我們找到歷史中珍貴的東西。

  交流會上,來自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的俄僑後代科爾涅娃表示,哈爾濱在俄羅斯僑民歷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2009年,來自俄羅斯、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阿根廷、美國等地的老哈爾濱人在哈爾濱聚會,他們把哈爾濱當作自己的家鄉,這裡留下了他們很多美好的回憶。

  俄僑嘉賓中的一位老人在交流會上的一句中文“你們好”,引人注意。采訪中,老人用帶有東北口音的中文告訴記者,他叫張來福,中國是他的第一個祖國,哈爾濱是他的第二個家,他在哈爾濱有很多好朋友。

  張來福告訴記者,他1934年出生在內蒙古,1955年離開中國。1989年,他所在的代表團乘飛機到布拉戈維申斯克,然後坐船到黑河。他從黑河來哈爾濱,重回闊別三十多年的“第一祖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大半時間他都住在中國。張來福笑著說:“哈爾濱這些年變化太大了,不變的是中央大街的人還是那麼多。”他透露,他的兒子作為翻譯還將帶團參加今年的中俄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