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0日訊 為解決“誰來種地、誰來務農”問題,寶清縣積極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強化措施,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截至目前,全縣家庭農場發展到599個,涵蓋了種植、畜牧、漁業、種養結合等混合農場,家庭農場也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記者日前在七星河鄉合偉水稻種植家庭農場見到了60多歲的農場主史國偉,他正和家人一起搶收水稻。史國偉是七星河鄉興平村人, 2007年開始經營144?水稻地,共有20臺大型農機具。今年,史國偉在家庭成員的支持下創辦了合偉家庭農場,組織了十多名家庭成員共同致富。
史國偉說:“有了土地,有了機械,好日子就有了奔頭。全家人各負其責,各盡其能,不僅省掉了一大筆人工費,還能保證家中每個人都有事兒做,增加了額外收入。今年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水稻每?均產8噸,預計產值可實現300萬元。”
所謂家庭農場就是以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適度規模的種植、養殖產業為勞動對象,從事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生產經營,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負盈虧和科學管理的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近年來,寶清縣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引導有條件的農村種植養殖大戶開辦家庭農場,鼓勵以農業家庭為基本單位發展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種養,全縣家庭農場和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推動傳統農業轉型昇級。
責任編輯:關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