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0日訊 (記者 白林鶴) 在哈爾濱市香坊區樂園街與幸福路的交叉路口,一處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紅房子已拆遷過半,用不了多久,它便將淡出人們的視線,消失在這片紅房子街區中。

紅房子多呈口字型排列。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紅磚、紅瓦,是紅房子的主要特征,偶爾,還會在窗臺上,見到一盆孤獨盛放的紅花。這些紅房子多為四層,每個坡屋頂上都“標配”著城市中早已少見的煙囪,有的房頂還設有“觀望臺”,一排排整齊的房子多呈口字型分布排列。樓內每層樓梯左右各分4間面積均為20多平方米的“單間”,鏤空雕花的方形樓道窗戶讓簡單的小樓多了幾分別致。

窗臺上擺放的小紅花為紅房子增添了幾分別致。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這樣的紅房子在哈爾濱目前多見於民生路、幸福路附近。全部建於建國初期,為工廠職工居住。作為那段歷史最好的見證,紅房子的一磚一瓦,曾經鐫刻了太多人的青春、激情與回憶。
當年第一批居住在紅房子裡的職工,如今多已是80歲以上的老人。88歲的張世恩是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老職工,目前還居住在幸福四道街的紅房子裡。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張世恩和很多年輕人一起,從遼寧來到這裡工作。“那時候工廠職工都在紅房子裡居住,過年過節特別熱鬧,一些還沒結婚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包餃子,興起時有人還會唱上一段。”張世恩回憶當年的往事時,臉上滿是歡笑。

紅房子多為四層建築。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出生在香坊區電機二道街紅房子裡的呂振松今年已經55歲,他們兄妹五個人都出生在紅房子裡。在呂振松的記憶裡,那個時候他們家和很多人家一樣,居住在二十多平米的房子裡,不僅要加床,還要打吊鋪。房子中間的牆壁很薄,隔音不好,隔壁鄰居睡覺打呼嚕都能聽到。如今一家人中,只有呂振松還居住在紅房子中。呂振松說,條件好一些的老街坊都搬走了,雖然這裡條件差了一些,但是如果說搬走,他還真捨不得。

紅磚、紅瓦,配有煙囪的紅房子。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時光正在漸漸流逝,紅房子也在慢慢老去,與這座城市不斷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相比略顯滄桑。然而,那些鐫刻在時光記憶裡的紅磚、紅瓦,卻仍然歷久彌新,隱匿在城市的角落裡,深藏在城市歷史的記憶中。

茶餘飯後老街坊聚在樓前聊天。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紅房子的第一批居民張世恩老人。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樂園街紅房子街區內的花園多修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午後慵懶的趴在窗臺上的小貓。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住在紅房子裡的居民。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