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3日訊(衣曉峰 施暘 生利健 記者陳南竹)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教授牽頭進行了《我國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壓)防控對策國際比較研究》(中國工程院諮詢研究項目)科研立項。北方寒地是高血壓病的“重災區”,人群降壓最終目標的實現需要北方百姓大規模的循證證據。據悉,本項目旨在揭開寒冷和缺氧應激所致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奧秘,建立預警體系,發現預防靶點和提出乾預措施。同時深入分析、整理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國高血壓的防控經驗和乾預形式,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防控模式。
有數字顯示,2000年,世界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6.4%,預計2025年全球高血壓發病率將達到29.2%,患病總人數將超過10億。目前我國高血壓病人已逾2億,且發病日趨年輕化。近年來,國人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雖有改善,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尤其在我國北方寒冷省份黑龍江及高海拔地區,情況尤為嚴重。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教授發言。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哈醫大校長楊寶峰教授介紹,我國黑龍江北部和東部與俄羅斯毗鄰,西部與南部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和吉林省相鄰,因地處邊陲,受寒冷氣候、飲食特點及生活習慣影響,本省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非常高,並且心腦血管病已上昇為全省居民的首位死因,佔比高達55.7%。而高血壓本身既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同時又是腦卒中、冠心病等其它諸多心腦血管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專家調查顯示:2011-2013年,我國40歲以上人群腦卒中患病率為2%,而2014年黑龍江35歲以上人群腦卒中患病率為5.07%,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從長遠看,該省腦卒中的發生率在未來20年裡仍呈增高的趨勢。
楊寶峰指出,氣溫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顯的U型關系,寒冷地區溫度每降低1攝氏度,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增加1%。流行病學資料亦表明,冬季是心腦血管事件的好發季節,平均收縮壓較夏季高出5個毫米汞柱;高血壓的患病率冬季為33.4%,夏季則降至23.8%,且冬季降壓藥敏感性較夏季低;同時,我國北方地區處於寒地,其高血壓的患病率更是高達40%,近乎全國高血壓的患病率2倍。尤其是在冷鋒過境或大風急劇降溫,更易導致心腦血管病急速攀昇。哈爾濱市疾病預防控制專家曾經完成的一項課題《我國北方高寒地區典型城市氣溫對城區人口死亡的影響》,亦印證了楊寶峰教授的上述觀點。該項研究結果顯示,許多疾病造成的死亡與溫度之間存在明顯的臨界值,當冬季氣溫低於-19℃時,“冰城”哈爾濱的死亡例數則顯著增加,冠心病、腦梗塞的日均超額死亡數有著統計學意義,其中2.7%的人口死亡可歸因於低溫寒冷,這表明寒冷使其原本已經受損的體溫調節系統的負荷增大,血管壓力增強,血小板粘稠度增高,心髒負擔加重,正是促成意外死亡的外因之一。
據介紹,寒冷引發植物神經紊亂、鹽敏感型高血壓且高鹽攝入是導致我國北方寒地高血壓高發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楊院士介紹,氣候寒冷使寒帶民眾養成了不同於氣候溫暖地區人群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膳食中鹽(醃制食品)和脂肪含量較高,少運動,喜好飲酒。以黑龍江為例,該省人均攝入食鹽約13.3克/天,超出推薦量122%,高鈉膳食已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之一;全省人均食用油脂34.2克/天,也超出推薦量14%。此外,由於北方地區冬季漫長,在白晝短暫、室外溫度低的環境下,居民戶外活動及體育鍛煉的時間亦相對較少(有調查顯示,從不鍛煉的人高達80.5%)。長此以往,超重及肥胖人群增加,使體質指數自然成為寒冷地區高血壓的常見危險因素。
另外,我國北方高血壓人群以體型肥胖者多見,且更多合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因此制定符合我國北方國情和國人特點的最佳高血壓診療方案及診治策略至關重要。遺憾的是,目前各高血壓防治指南(包括我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制定大多依據西方發達國家防治研究的試驗數據,而歐洲指南明確提出該指南只適用於歐洲人群。在此背景下,由楊寶峰教授牽頭,聯合了8位工程院院士及數十位知名專家、學者成功進行了《我國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壓)防控對策國際比較研究》的科研立項。
楊寶峰介紹說,這一立項旨在對寒地、高海拔地區心腦血管疾病進行流行病學分析及易感基因篩查,掌握寒地與高海拔地區特有的不良生活方式與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揭示寒冷和缺氧應激所致心腦血管疾病的機制,由此建立預警體系,發現預防靶點和推出乾預措施;同時深入分析、整理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國高血壓的防控經驗和乾預形式,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防控模式,為國家制定和出臺相關防控策略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