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現場
搜 索
哈佳鐵路六標段建設工人的心願:抓緊時間搞好建設期待團圓
2015-10-27 09:18: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新英 狄婕 那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馬鞍山隧道施工現場。

  黑龍江日報10月27日訊 在新建哈爾濱至佳木斯鐵路第六標段的制梁場、隧道、架橋現場等各個崗位工作的建設工人有2000餘人,這些建設者們遠離家鄉,風吹日曬,在偏僻的工地上,一乾就是大半年,有的建設工人一年到頭也回不去一次家。繁重的工作和乏味的工地生活,讓這些建設工人看上去普遍比實際年齡大。

  21日晚,在新建哈佳鐵路依蘭縣羊角溝制梁場,記者看到了夜班工人制梁的工作場景。在高高的制梁模板上、大型提梁機上,工人們專注地工作著。地處依蘭縣郊區的制梁場很空曠,在零下四五攝氏度的寒風中,工人們帶著安全帽,穿著厚厚的工作服,用對講機彼此聯絡。制梁場經理高德欣說,T梁的制作是路橋建設的基礎。制梁場人休機不休,24小時不間斷制梁,這樣的天,夜班工人工作環境更艱苦。采訪中,記者得知高德欣是富錦人,今年37歲,雖然這個工程離家並不太遠,但卻沒有時間回家。每天他的工作地點從制梁場到架橋現場,一刻不得閑,他說,當一片一片T梁拆模裝上運梁車時,他覺得離回家的日子就近了。

  22日上午,記者來到了馬鞍山隧道施工現場,在這裡,想見到工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鞍山隧道技術主管王龍生告訴記者,工人都在隧道內施工,隧道從打孔、放炮、噴射混凝土、進行初期支護等,工人們都要在隧道內進行。隧道裡面煙塵多、噪音大,每天有160人在隧道內施工,為了確保工人們的安全,必須一次次強調安全施工。記者注意到,在隧道前有一塊LED顯示屏,每個工人進入隧道除了進行書面登記外,也會在顯示屏上顯示。29歲的王龍生告訴記者,今年他有一件大喜事,年底就要結婚了,為了和女朋友有更多的相處時間,他把女朋友帶到了工地上,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婚假能多放幾天。

  在展望一號架橋現場,記者看到了在廣袤的田地上空已經架起的部分橋梁,這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大橋,架橋現場經理岳雲說起架橋的事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展望一號大橋一共有57跨,現在已經架到了第48跨。在第48跨橋墩下,岳雲手指著已經架好的橋梁讓記者看,記者看到,橋墩從20多米高到近70米高,放眼望去像一面石灰牆。70多米長的架橋機,147噸重的T梁,一眼望去,並不能盡收眼底。岳雲是內蒙古人,采訪中,他有些匆忙,最常說的話就是,“還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問題,就要到橋面上繼續監督工作去了。”這個內蒙古硬漢和很多工人一樣,已經好久沒有回家了。

  在中鐵十九局指揮部,新建哈佳鐵路第六標段工程部長王存幫對記者說,在新建哈佳鐵路第六標段的依蘭牡丹江特大橋是跨江施工。水位深度達10米,施工困難,需要用鋼板樁做圍堰,在那裡從事建設工作的工人更加辛苦。新建哈佳鐵路第六標段常務副經理張海波對記者說,新建哈佳鐵路第六標段有制梁場、隧道、架橋現場等工區,在這些工區中,一片嘈雜的制梁場算是比較舒服的工作場所了,其他工區的工人們工作環境可以說是荒郊野外,與沙子、水泥、混凝土和硬邦邦的大型機械為伴,一點點看著橋梁架起,可以說沒有任何業餘生活。

  在新建哈佳鐵路第六標段各個工區的建設現場,面對記者的采訪,工人們沒有抱怨,都說常年這樣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難度他們都習慣了,讓他們心裡越來越滿足的是,他們在工地上的吃住條件越來越好了,完成施工任務,他們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了。

  從建設工地離開的那一刻,記者從未如此期待天氣不要那麼冷,風不要那麼大……

責任編輯:李澄

【專題】開往三江平原的快車 哈佳鐵路構建兩小時經濟圈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