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8日訊 下班後或是周末,約三五好友看場電影已經成為市民再普通不過的休閑方式。近日,記者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了解到,大慶市影院票房收入逐年遞增,2011年,全市影院票房收入僅為1932萬元,而今年前8個月,全市影院票房收入已達7489萬元。影院數也從2010年的7家,擴展到如今的22家。
9.9元就能看場大片
“十一”期間,資深影迷孫女士通過微信以每張9.9元的價格買了三張《夏洛特煩惱》的電影票。“以前只能趕到周二去看纔有半價,現在看電影越來越便宜了。”孫女士感嘆到。
近幾年,我市各影院紛紛與各電商網站合作推出多種超低價優惠形式。幾年前動輒幾十元、上百元一張的電影票價格大幅“跳水”,“8.8元看電影”、“1元看電影”甚至“1分錢看電影”越來越常見。
“互聯網+電影”拉低票價
你是否還記得上次購買全價電影票是什麼時候?是否覺得不買10元電影票就虧了?
打開多家在線購買電影票的網站您會發現,雖然各網站所售的電影票價不盡相同,但共同點是價格均較直接在電影院購買便宜很多。同一場次的電影票,櫃臺購買價格高達70元,可如果從線上購買,大多數價格在20-30元左右。那其中的差價到底是誰在出?
一名工作人員透露:“為了爭取市場許多電商網站都會自掏腰包為影迷的低價影票買單,目的就是通過綁定支付軟件等得到更多的客戶群。每部電影都會有一個最低的票價,如果線上購票的價格低於網站與影院的最低協議價,這中間的差價大部分還是由各線上網站來承擔。”
“燒錢”補貼或難長久
電影票價格低,非常受消費者歡迎。然而,有業內人士表示,電商補貼支橕低價電影票並不是長久之計,虧本掙人氣難以持續。
據影院的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從2012年開始,團購票開始增多,當時電影票價格大致在40元左右。到2014年下半年9元電影票纔大規模湧入市場。他說:“現在網站的票價越來越透明,所以電商就想用價格吸引觀眾。但低價票做多了,觀眾容易形成慣性,一旦恢復原價後影院票房會明顯下跌。而電影的拍攝成本在提高,超低價電影票不可能長久存在。後期很可能發展成惡性競爭,影響影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