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明思路凝心聚力快發展
中共齊齊哈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韓冬炎
黑龍江日報11月4日訊 在能源經濟嚴重下滑導致全省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齊齊哈爾市積極主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堅持以全省“應常態、增信心、強動力、促發展”主題活動為動力,引導廣大乾部群眾順大勢、明思路、勇擔當、聚合力,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努力為全省發展做貢獻。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01億元,增長5.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01.5億元,增長4.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63億元,增長10.5%。
一、堅持搶抓龍江絲路帶機遇促發展
新常態下蘊藏著許多新的機遇,若想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發掘優勢和潛力,構築後發優勢。我們通過引導廣大乾部群眾認識到新常態為齊齊哈爾帶來的新機遇,特別是進一步認清我省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帶來的重大機遇,圍繞水、土、空氣、植被好等生態環境優勢;農產品質優、量大、品種豐富,以及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高嶺土、銅礦等資源優勢;60多年積累的完備的工業體系存量優勢;人力成本和科技資源優勢;570萬人口消費需求,以及輻射周邊1500萬人口的消費市場優勢;黑龍江西部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確定了構建裝備制造、綠色(有機)食品、商貿物流、高新技術“四大產業”,打造IT、機電裝備、綠色食品、蔬菜果品、商品集散“五大園區”,統籌推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環境等重點任務的發展思路,全市上下凝聚了共識,堅定了信心,鼓足了乾勁,形成了積極應對新常態、奮力推動快發展的濃厚氛圍。
二、堅持深化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促發展
只有深化改革纔能有效解決體制機制弊端,激發發展活力。圍繞經濟體制、現代農業、生態文明、民主法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黨的建設等領域改革,確定了98項重點任務,實現了統籌推進。特別是結合市情實際,認真落實“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各項任務,重點推進了農村各項改革。一是推進農業經營主體創新。通過政策驅動、典型帶動、行政推動,促進農民合作社發展。目前,全市合作社5709個,入社農戶、入社耕地均為總量的90%。二是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堅持政府做環境、金融做產品的思路,推進土地流轉平臺全覆蓋,建立融資性擔保公司16家。截至今年5月末,共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175.8億元,同比增長19.9%。其中為合作社貸款24.3億元,同比增長44.6%。三是推進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以激發企業活力和集聚釋放糧食為目標,采取股份合作方式改制企業35戶,新增庫容達到700萬噸。四是推進農村職業教育改革。抓住我市成為全省唯一一個省部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試點市機遇,創新辦學模式和體制機制,努力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新型適用人纔。
五是推進水利改革。在全省率先啟動以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為核心的水利改革。甘南縣音河水庫引進廣東商會參與改革。富裕縣引進天津榮程集團在富南灌區打造萬畝示范基地。通過深化改革實現了釋放活力、集聚要素,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全市土地規模經營比例達到了近70%,機械化水平達到了99%以上。
三、堅持擴大開放上項目強產業促發展
越是面臨新常態越要堅持擴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引要素、添動力,進而轉變發展方式,助推經濟逆勢上揚。上半年,全市5000萬元以上招商項目新開工93個,到位資金57.4億元;新簽約5000萬元以上項目70個,簽約總額210.5億元,同比增長23.8%。實際利用外資3.7億美元,同比增長10%。一是圍繞綠色食品產業擴張招商上項目。借助國家推動轉型發展、大批知名企業紛紛進軍農業的重大機遇,堅持打生態牌綠色牌,全力招商引資,引進戰略投資者。近幾年,先後引進國奧集團、北京首農、香港緣子集團、臺北嘉一香、臺灣元盛、河南恆陽、山東禹王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齊齊哈爾。目前,市級以上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30戶,佔全省14.2%,不僅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而且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今年上半年,縣域工業增長17.3%,食品工業佔全市規上工業比重上昇到43.8%,比上年同期提高近4個百分點。二是圍繞第三產業昇級招商上項目。在生態旅游產業上,引進奧地利AST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一站式休閑旅游度假區和城市旅游綜合體;齊紮公路沿線旅游項目加快推進;飛鶴觀光牧場投入運營;國奧三生農業示范農莊項目主體完工,8月末正式營業。在商貿物流產業上,總投資4.5億元的萬力皮革城投入運營,萬達廣場、中匯城廣場即將投入運營。引進恆騰物流整合市裡配貨站,打造信息中心、結算中心,實現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昇級。三是圍繞園區集聚招商上項目。編制了I T、機電裝備、綠色食品、果蔬、商品集散等園區規劃。圍繞重點園區組團赴臺灣、韓國和國內長三角、珠三角開展定向定位招商,已與北京朗銳科、臺灣大青等8家企業達成協議。梅裡斯區綠色食品特色產業園被列為全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七個專業園區之一,今年引進入駐企業5個。
四、堅持放管結合優化環境促發展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競爭的焦點集中在發展環境上,而環境建設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我們以快捷高效、優質服務、公開透明為宗旨,全力打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服務環境和市場環境。一是力求“精簡”。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共梳理行政權力5961項,精簡行政權力2402項,精簡率40.3%。二是突出“快捷”。鞏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果,推進網上政務服務中心建設,現正加快網上辦事大廳市級電子證照庫、電子印章、CA認證、代辦制審批平臺等方面建設。三是實現“優質”。建成了覆蓋全市功能完備的市縣鄉村政務服務中心,村便民服務站延伸到屯,全部實行代辦制度。組建了市“中介超市”,進駐中介機構281家,實行服務時限、收費、標准“三統一”。四是注重“透明”。通過政府門戶網站行政執法監督平臺,已受理解決舉報案件77件。組建了市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實現建設工程、政府采購、國有產權統一交易。五是強化“約束”。把優化政務服務環境作為適應新常態、促進新發展的重要保障。推進“三化”(目標數字化、責任合同化、考評制度化)考評機制從縣區向鄉鎮延伸覆蓋,真正獎優罰劣;構建了各級領導班子“4+1”管理體系,即建立權力分配、責任分解、權力運行程序和負面問題追責問責四項清單,推行權力運行全程監督、痕跡化管理,為各級乾部轉變作風強化了制度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