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23日訊 近日,記者從雞東縣工信局科技辦了解到,該縣向陽鎮紅衛村農民張明武發明的“玉米秸稈育稻苗”新技術取得成效,5年來,玉米秸稈育稻苗累計實驗種植4000畝,增產水稻60多萬斤,避免破壞耕地100餘畝。
水稻是我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然而水稻育苗需要大量優質黑土,年復一年的大量取土,破壞了耕地和生態環境。推行玉米秸稈育稻苗這一新技術意義重大。談起玉米秸稈育稻苗,不善言辭的張明武立馬來了精神。他說,想起用玉米秸稈育稻苗還真有點偶然,1995年春天,家裡要育100多畝稻苗,自家的土不夠用,就取了6車別人家的土,結果被罰了3000元。張明武暗自發狠:一定要找到一個不用土就能育出稻苗的辦法來。他試著用粉碎的稻草、稻殼做培養基,結果水稻得了稻瘟病。碰巧養豬用的飼料——已經發酵的玉米秸稈剩了不少,他就把玉米秸稈粉碎後育起了稻苗,效果不錯。從此,張明武迷上了玉米秸稈育水稻苗的研究探索。經過15年無數次的試驗,終於在2010年取得初步成功。
每年秋收後,面對大量無法處理的秸稈,大多數農民都很犯愁,燃燒秸稈還會污染大氣。利用玉米秸稈育稻苗,既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每畝秸稈農民還可增加收入80~100元。該項技術操作簡單,玉米秸稈經過發酵後粉碎,再經烘乾晾曬等處理,就可以使用了,成本比土壤育苗還低,每平方米育苗只需5~6元,育苗期不必噴灑農藥,而且所育稻苗根系發達,增產顯著。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