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
2015-11-27 17:58:59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推進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關於“互聯網+”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以提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推進優質綠色農產品網上銷售、發展精准農業、加強質量溯源監管和為廣大農民提供便捷生產生活信息服務為重點,充分發揮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作用,促進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農業經濟業態,激發和釋放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加快推動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二)發展目標。

  1.精准農業信息系統加快應用。健全測土配方施肥信息查詢和專家諮詢系統、耕地質量和土壤?情監測管理系統、病蟲害在線監測系統,提高農機管理服務系統應用水平。2015年底前,將全省20%的大型農機動力機械納入平臺管理系統,重大病蟲害在線監測覆蓋面積達到500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覆蓋面積達到9500萬畝。到2018年,所有大型農機動力機械都納入平臺管理系統,重大病蟲害在線監測覆蓋面積達到1.1億畝,測土配方施肥覆蓋面積達到1.1億畝。

  2.農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構建以黑龍江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北大荒購物網等省內知名電子商務品牌為核心,以地方特色專業平臺和企業電子商務平臺為基礎的電子商務集群,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廣泛應用,電子商務交易總額持續增長。2015年底前,全省農產品線上交易總額達到50億元,到2018年達到300億元。

  3.質量追溯系統廣泛覆蓋。建設完善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形成“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2015年底前,將全省50%的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及其產品納入省級平臺或第三方平臺。到2018年,全省所有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及其產品都要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

  4.農村信息服務便捷高效。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站數量持續擴張,覆蓋面不斷擴大,應用移動終端開展服務加快普及,農民獲得的信息服務日益豐富、便捷。2015年底前,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站建設數量達到1000個,到2018年達到5000個。

  5.農村互聯網人纔隊伍發展壯大。“互聯網+農業”的人纔培養機制、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健全完善,開展“互聯網+農業”創業的人員大幅增長。2015年底前,全省培訓“互聯網+農業”人員達到5000人,到2018年達到2萬人。


 

  二、重點任務

  (一)積極打造互聯網應用型農業經營主體。

  1.樹立互聯網思維。通過典型示范、學習培訓、指導服務等多種形式,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順應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新趨勢,加快轉變傳統生產觀念,牢固樹立“互聯網+”經營理念,在生產、加工、營銷等各環節主動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打造生產經營新的增長點。(省農委牽頭,省畜牧獸醫局、通信管理局配合)

  2.培育互聯網應用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合作社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應用,開闢網上營銷渠道,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引導農業企業發揮資金、人纔、技術優勢,建立完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提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產品品牌,帶動農戶共同發展。鼓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開辦特色網店,加強線上銷售,向互聯網要效益。(省農委牽頭,省畜牧獸醫局、商務廳、發改委、工信委、供銷社、通信管理局配合)

  3.開展“互聯網+農業”示范創建。在全省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村信息服務站中開展“互聯網+農業”示范創建活動,培育一批種養示范區物聯網技術應用、農產品線上銷售、農村信息站綜合服務的示范典型,帶動“互聯網+農業”整體工作上水平。(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畜牧獸醫局、工信委、商務廳、供銷社、通信管理局配合)

  (二)廣泛應用互聯網技術發展精准農業。

  1.推進田間物聯網應用。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綠色食品種植園區,重點打造一批水田物聯網應用示范區,推廣應用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農業環境監控系統,精准監測地溫、氣溫、?情、土壤養分等作物生產環境指標,科學組織生產活動。建立和完善病蟲害在線監測系統,擴大鄉村病蟲監測點數量,通過智能化監測工具和信息采集傳輸裝備,實現信息自動接收、分析匯總、遠程診斷。在開展農情田間定點監測試點基礎上,逐步建設全省農情田間監測系統。(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科技廳、工信委、水利廳、氣象局、農科院配合)

  2.完善農機管理信息系統。引導家庭農場、農機大戶加入省農機管理信息系統,3年內各市、縣實現通過農機管理信息平臺指揮農機作業全覆蓋。開發農機事故應急處理指揮及執法監控系統,提高應急處理、執法監控的智能化水平。以全省農機調度指揮管理平臺為基礎,整合現有資源,組建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服務與應急指揮大數據中心,推廣土肥、植保、氣象、測繪、遙感、農情監測等一站式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服務水平。(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科技廳、工信委、氣象局配合)

  3.提高漁業生產智能化水平。依托漁業主產縣健康養殖示范基地,開發和推廣水產集約化智能養殖系統,實現水質環境參數在線采集、智能組網、無線傳輸、遠程控制增氧設備以及水產品質量追溯、疫病防控的智能化管理,推動餌料精准投放等智能設備的應用,提高科學養殖水平。在全省持證捕撈漁船安裝漁船定位管理系統,實現漁船作業實時監控、水上安全呼救應答及黑龍江、烏蘇裡江、興凱湖等界江界湖禁漁期禁捕、防范和打擊非法越界捕撈的遠程監管。(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交通運輸廳、安全監管局配合)

  4.推廣應用數字化排灌技術。在旱田區推廣農田智能化排灌技術和中心支軸式噴灌、卷盤式噴灌、管道移動式噴灌和膜下滴灌(微灌)模式,實現適時適量精准供水。在水田區推廣使用配置精准灌溉設備、水計量設備、水位傳感器的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實現水田需水灌溉和水費計量自動化。同時,大力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省水利廳牽頭,省財政廳、農委、氣象局、農科院配合)

  5.建立健全測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統。完善省土肥站測土配方施肥信息查詢和專家諮詢系統,推動互聯網技術和土肥技術的集成創新。建立省級測土配方數據庫,指導農民精量精准科學施肥,加快實現“三減”目標,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省農委牽頭,省環保廳、農科院配合)

  (三)加快發展農業電子商務。

  1.建立多層次電子商務渠道。支持黑龍江農業電子商務生態龍江、北大荒購物網、倉買網、黑龍江黑森綠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官網在線商城、惠豐通村網、中國大米網等省內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帶動全省農業電子商務全面發展。在省內主要電子商務平臺設立市、縣專區和品種專區,與天貓、淘寶網、京東商城、1號店等大型知名電子商務平臺以及黑龍江綠色農產品微信商城合作,建立黑龍江地方館、特色館,組織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品一標”農產品集中入駐,開展網上銷售。引導市、縣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建立網上超市或網店。2015年組織1000家合作社、農業企業進駐省內主要農業電子商務平臺,2017年達到3000家。(省農委牽頭,省商務廳、畜牧獸醫局、農墾總局、森工總局、供銷社配合)

  2.發展多樣化電子商務銷售模式。發展大宗農產品網上B2B交易,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與采購商對接,實現大宗農產品線上交易。瞄准高端產品和消費人群,發展有機農產品私人和集團定制,實現優質優價,提高種植收益。發展O2O交易,開展線上下單、線下體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方式。(省農委牽頭,省商務廳、畜牧獸醫局、供銷社配合)

  3.積極開展網上促銷活動。全力打造黑龍江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支持平臺開展黑龍江綠色食品推介活動,以及對進駐商戶提供店鋪免費裝潢服務等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點擊關注。配合線上營銷,舉辦綠色食品展銷會、產銷對接會,與黑龍江綠色食品旗艦店、加盟店合作,形成線上銷售配送、線下宣傳體驗的營銷方式。(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商務廳、畜牧獸醫局、供銷社、貿促會配合)

  (四)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1.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加強省級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建設,健全追溯數據錄入、監管信息綜合統計、追溯碼生成、終端查詢等功能,為消費者提供系統完備、查詢便捷的農產品質量信息服務。組織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省級平臺或自建質量追溯體系,通過多種途徑,使經過認證的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畜牧獸醫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工信委配合)

  2.統一規范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以消費者方便查詢和重點關注的信息為重點,統一規范農產品質量追溯內容,全面錄入農產品產地基本情況,農藥、種子、化肥等生產投入品,重要生產過程簡短視頻及農產品質量標准、營養成分等信息,提昇農產品質量追溯的可信度,進一步提高我省優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省農委牽頭,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配合)

  3.提高質量信息實時監控水平。鼓勵產品供應北京市、上海市等高端銷區的省內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可視監控系統,並將生產過程的視頻信號連接傳輸到銷區市場,使省外消費者能夠通過視頻顯示屏幕實時查看我省基地生產作業和作物生長情況,提高生產環節透明度,提昇銷區市場對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任度。(省農委牽頭,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配合)

  (五)全面提昇農村信息服務水平。

  1.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以農村信息需求為導向,構建查詢便捷、系統完備的農村信息服務網點。2015年,在全國試點的哈爾濱市雙城區、哈爾濱市阿城區、五常市、尚志市、方正縣、延壽縣、巴彥縣等7個縣(市、區)建設1000個村級新型信息站,實現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能培訓、市場供求信息等公益服務,農村電子商務、金融保險等經營性服務,求醫問藥、水電氣話費代繳等便民服務的在線化。將“12316語音熱線”、短信、視頻等農業服務方式與手機、掌上電腦等移動終端結合,開展專家在線解答,面對面服務,打通信息服務“最後一公裡”。(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商務廳、衛生計生委、通信管理局、供銷社、氣象局、農科院等相關部門配合)

  2.開展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完善全省農產品市場預警信息采集、分析、發布平臺,建立預警信息數據庫,在原有13個市(地)、30個縣(市、區)、3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市場監測預警信息采集點的基礎上,新建16個信息采集點,其中縣(市、區)采集點10個、批發市場采集點6個,定期采集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農產品加工貿易企業以及農資企業生產和銷售信息。建立專家分析師隊伍和預警信息分析會商發布制度,分析和發布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價格、成本收益、供求趨勢等信息,為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和政府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商務廳、畜牧獸醫局、統計局、物價監管局配合)

  3.加快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加快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信息平臺,積極推行土地流轉信息網上發布,實現土地流轉動態管理,為流轉雙方提供法律政策諮詢、流轉信息網上查詢、合同簽訂指導和抵押貸款等服務。到2017年,全省農村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全面建成應用。(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金融辦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互聯網+農業”是當前以至今後一個時期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省直各有關部門要切實納入重要日程,擺上突出位置,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要求,認真抓好推進落實。各級政府要強化對這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統籌推進“互聯網+農業”各項工作落實。(各市(地)、縣(市)政府(行署)、省直有關部門負責)

  (二)加強基礎建設。要加強標准化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擴大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強化農產品標識和品牌認證,提高基地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建設水平,為開展農產品線上銷售奠定基礎。不斷擴大通信網絡覆蓋面,通信運營商要主動適應“互聯網+農業”發展需求,面向農村擴大4G網絡信號和寬帶接入覆蓋率,為農村互聯網加快推廣應用提供有力支橕。鼓勵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圍繞電子商務企業孵化、人纔培訓、服務外包、技術研發和物流倉儲等多種服務功能,提高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建設水平,打造“互聯網+農業”高效運營載體。(省農委牽頭,各市(地)政府(行署),省商務廳、財政廳、發改委、通信管理局、中國聯通黑龍江分公司、中國電信黑龍江分公司、中國移動黑龍江分公司配合)

  (三)開展試點示范。在16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及農村改革試驗區積極開展“互聯網+農業”試點示范,探索創新發展經驗。各級農業部門要圍繞“互聯網+農業”積極培育各類典型,特別要抓好省政府統一部署的1000個以上“互聯網+農業”標准化示范基地。圍繞精准農業、物聯網應用、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產品線上營銷等各個環節開展試點示范,積極探索互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集成應用、農產品高標准生產、優質品牌開發和產品網上銷售等新途徑、新模式,示范引導全省“互聯網+農業”加快發展。(各市(地)政府(行署)、省直有關部門負責)

  (四)創造寬松發展環境。加強對“互聯網+農業”工作的指導服務,指導各地制定發展規劃,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切實推動本計劃的貫徹落實。搞好人纔培養,依托有經驗的電子商務培訓機構,加強對各級農業部門乾部培訓,提高互聯網意識和工作專業化水平。圍繞推動網上創業,重點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互聯網知識特別是電子商務知識培訓,確保每個新型經營主體都有電子商務“明白人”,各級農業部門都有懂得“互聯網+”的業務乾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相關部門的涉農資金都要向“互聯網+農業”傾斜,支持農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業態,打造農業新的增長點。(省農委牽頭,各市(地)政府(行署)、省發改委、財政廳、科技廳、商務廳配合)

  (五)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多形式、多渠道宣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好典型,定期總結“互聯網+農業”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向中央、省級主要新聞媒體推介宣傳。要適時組織多種形式的現場交流活動,形成比學趕超的氛圍,促進“互聯網+農業”快速健康發展。(省農委牽頭,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政府新聞辦、有關新聞媒體配合)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黑龍江省『互聯網+』行動計劃文件匯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