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互聯網+工業』行動計劃
2015-11-30 13:36:39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加快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的深度融合,發揮“互聯網+”對工業的重塑作用,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轉型昇級,實現由“龍江制造”向“龍江智造”的轉變,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

  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互聯網+”的有關工作要求,搶抓“中國制造2025”重大戰略機遇,把握全省“五大規劃”和“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契機,堅持“市場主導、創新驅動、示范引領、融合發展、協同推進、安全有序”的原則,順應“互聯網+”帶來的歷史性變革,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先導,以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為支橕,優化資源配置,創新產業組織。調強存量,推動傳統產業以智能化為核心的昇級改造;調優增量,加快發展以創新為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新業態,大力培育互聯網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調好服務,完善基於互聯網的生產性服務業,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開放、高效的個性化服務。著力構築新型產業生態體系,提昇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新動能,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打造全省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和轉型昇級新引擎。

  二、行動目標

  立足全省產業優勢和發展潛力,推進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工業各領域的深度應用。到2018年,“互聯網+工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培育1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業雲”大數據中心,打造一批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互聯網技術應用向工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集聚。到2025年,以智能制造為主體的新型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形成,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新興業態健康發展,要素資源動態配置更加科學,高水平的互聯網人纔隊伍進一步壯大,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昇。

  ——互聯網普及應用水平不斷提高。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的制造業轉型昇級進程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率達到90%以上。

  ——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快推進。實施“100+1000”工程,即打造100個數字化車間,建設1000條自動化生產線,全省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智能裝備產業優勢逐步形成。積極培育以機器人、增材制造、高檔數控機床、智能儀器儀表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業,爭創1個至2個國家級智能產業園區。一批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生產取得突破,部分領域技術和制造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家具、服裝等行業廣泛推行個性化定制,食品、消費品等行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基本覆蓋,眾創研發、眾包設計加快發展。重點培育一批以互聯網工業為特色、極具影響力的品牌。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的引領和集成作用增強,外向型企業供應鏈體系不斷完善。

  ——公共服務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全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加快建設,“工業雲”數據平臺的功能與服務作用進一步完善。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消費品、裝備等行業骨乾企業建設特色電子交易及信息發布平臺,引導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建設要素配置及供應鏈管理平臺。以公共服務平臺為主、行業特色平臺為支橕的制造業發展平臺體系逐步形成。

  三、重點任務

  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促進工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集成創新與協同發展,提昇整體競爭力,加快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昇級,提高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能力。

  (一)互聯網+創新研發。借助互聯網集成高效的信息采集、數據處理等技術,建立產研用互聯互通、協同共享的開放式創新平臺,著力推動產品研發、關鍵技術突破等環節的協同創新,建立互聯網生態下的制造業研發新模式。

  1.實現供需信息互聯互通。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依托互聯網技術建立與用戶的信息互聯互通,促進價值鏈信息交互和各類創新資源共享合作。運用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對采集的用戶信息、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推廣模塊定制、眾創定制、專屬定制,開展網絡協同研發,實現需求、研發、產品、市場、客戶之間的良性互動。

  2.實現研發資源開放共享。鼓勵省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重點骨乾企業以及社會各類研發機構和團隊與互聯網企業共建基於互聯網的研發資源共享平臺,推動省內國家級或省級重點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以及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研發資源對社會開放,以平臺信息(數據)的流動、流通打通管理上的體制、機制封閉,推動人纔、設備、儀器、軟件等研發資源的有償使用和開放共享。

  3.實現關鍵技術協同攻關。依托具有較強創新研發實力的骨乾企業,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關鍵共性技術,通過互聯網整合有效信息,形成專業解決方案,集成各種創新驅動的要素資源,開展跨地區、跨領域協同創新與聯合攻關,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打造新型攻關創新體系,提昇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互聯網+工業設計。發揮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信息融合能力,集成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設計團隊和個人的研發設計資源,開展網絡協同研發和眾包設計,提高創新設計水平。

  1.發展眾包設計。支持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聯合開發基於互聯網的設計平臺,匯集全球創意、資金,發展眾包設計。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建網絡設計平臺發布需求,利用平臺將整體方案轉為分包設計,集聚不同專業設計團隊的智慧和創意,實現網絡眾包設計,提高效率,降低設計成本。

  2.發展協同設計。支持裝備行業骨乾企業建立大型計算系統,運用虛擬仿真技術與3D設計軟件等,開展協同設計,提高效率和精度,縮短開發周期;鼓勵食品、家具、服裝等快速消費品生產企業與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團購網站合作或建立消費者行為研究中心,依托大數據應用,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對接,發展以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為核心的網絡化、柔性化協同設計。

  3.發展新型設計載體。圍繞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的個性化定制、大規模定制、網絡眾包等商業模式和新興業態,加快發展滿足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新型設計載體。支持重點行業骨乾企業,運用工業造型設計、三維設計、高級建模等新型設計工具,實現對研發設計環節的模擬、分析、評估、驗證和優化,減少工程更改量,降低成本和能耗。著力發展“企業間網絡化協同設計與管理平臺”,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與配套企業實現資源共享,提高配套企業的設計能力。

  (三)互聯網+智能制造。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統籌行業、企業需求,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通過試點示范引領,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昇級改造,試點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化產品,提高智能制造規模和水平。

  1.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昇級。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改造。在裝備、石化、冶金等傳統行業,推廣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工藝仿真優化、狀態實時監測、自適應控制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在勞動強度大、可靠性和精度要求高、工藝工位復雜、生產環境危險的關鍵崗位實現“機器換人”。推進重點企業管控系統智能優化。推廣應用信息物理系統(CPS),加快生產過程的管控一體化,實現企業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智能優化。推動關鍵工序智能化昇級。在石化、醫藥、食品等行業推廣應用自動化成套設備和控制系統,優化工藝流程,提昇效率和質量穩定性;在電站成套裝備、重型機械裝備、海工裝備等以離散制造為主的行業推廣應用智能裝備及新型傳感器等先進設備,提高數據采集、信息傳送、智能分析和決策反饋能力。

  2.推進互聯網工廠建設。重點在電站成套裝備、汽車、機器人等行業引導具備一定先發優勢的骨乾企業,率先向同行業或產業鏈關聯配套企業輸出標准化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打造以行業雲平臺為支橕的智能互聯工廠,促進兩化融合由企業內部縱向集成向企業之間橫向集成延伸,實現跨區域、分布式協同制造,進一步提昇全產業鏈的要素資源配置效率。

  3.推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鼓勵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和高端制造基礎較好的企業開展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試點。應用數據采集和先進控制系統建立實時數據庫平臺,與過程控制、生產管理系統互通集成,實現基於工業互聯網的信息共享、集成及優化管理;促進工廠/車間計劃排產、加工裝備、檢驗檢測等各生產環節的智能協作與聯動,提昇設備操作自動化、生產管理精細化、資源配置合理化、智能決策科學化水平,打造一批數據驅動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

  4.推進智能裝備(產品)發展。在電站成套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海工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發展具有自感知、故障診斷、自適應、數據存儲及分析挖掘、網絡通信功能的智能裝備(產品),推動高端芯片、新型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工業軟件、互聯網技術、信息安全技術等的集成應用。依托省內重點骨乾企業,發展以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為主要元素的智能化生產線;圍繞市場需求發展旅游、餐飲、教育、家庭服務等行業的服務機器人及智能終端。推動工業產品價值鏈向高端躍昇。

  (四)互聯網+市場營銷。推動省內制造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發展新型營銷模式,提昇企業與市場的對接能力,實現精准營銷。

  1.發展重點行業電子商務平臺。鼓勵石化、煤炭、鋼鐵等大宗工業品和原料生產企業通過行業垂直平臺進行采購和銷售,降低交易成本,提昇企業與市場的對接能力。推動機械、化工、建材等行業發展區域商品現貨交易平臺,實現網上信息發布、交易支付、商品體驗展示、物流售後服務、品牌推廣及行情監測等,提供整體服務。支持食品企業利用國際期貨平臺采購大宗農產品原材料,保障供應、穩定價格。

  2.建設企業到客戶電子商務平臺。鼓勵消費品生產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建立細分行業營銷平臺,圍繞省內綠色有機食品、乳制品、山特產品等培育單一行業網絡營銷品牌,實現優勢行業整體性宣傳推廣。鼓勵食品企業利用移動APP、社交網絡等構建虛擬與現實互通的新型用戶體驗模式,豐富產品展示營銷渠道,依托企業移動客戶端,實現精准訂貨、按需生產。鼓勵醫藥企業利用二維碼、數據挖掘等技術預測終端市場消費趨勢,實現精准營銷。

  3.推行專屬行業線上線下互動。鼓勵專用大型裝備生產企業發展以線下銷售為主,線上平臺作為產品說明及展示的營銷模式;紡織、服裝等企業發展消費者在實體店體驗,在線上購物,線上線下聯動營銷模式;食品企業發展線上平臺與線下渠道並行進行產品宣傳、銷售的營銷模式;家具企業培育線下用戶體驗,線上個性化定制的營銷模式。鼓勵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快銷企業探索全電子商務化營銷模式。支持省內優勢垂直電子商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模式整合帶動線下實體企業商戶,將線上精准營銷、便捷支付與線下體驗交易和用戶反饋等業務環節聯接,形成完整的電子商務平臺生態,實現多方共同發展。

  4.依托跨境電子商務加快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支持電站成套設備、數控機床、高端食品制造、新型節能建材等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綜合服務平臺,整合發布國際市場產品訂單及技術並購需求等信息,實現小訂單與小需求對接,為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承包工程、投資決策提供前期支持。鼓勵電站成套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石油裝備、數控機床、精密儀器、原材料等行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提昇國際物流、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檢驗檢疫、結匯與支付等關鍵環節的效率和水平,推進制造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與裝備工業“走出去”。

  (五)互聯網+生產性服務。深化互聯網技術在生產性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促進信息技術應用向生產性服務業拓展,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的轉型昇級。

  1.開展遠程維護診斷。鼓勵軌道交通裝備、電站成套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等企業利用故障診斷工具、軟件開發工具等建立遠程診斷服務平臺,實現遠程數據采集傳輸、實時監測、故障預測與診斷、健康狀態評價等遠程主動運維服務,利用大數據進行故障分析和預測,逐步實現從產品性能監測、評估診斷、智能維護向產品物流、使用培訓、二手交易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延伸,提高效率與安全保障。

  2.發展現代物流服務。依托互聯網技術,以骨乾企業為重點,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戶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數據實時采集和對接,提高工業企業物流外包服務水平。加快實現園區物流專業化供應鏈服務,在工業園區和制造業集聚區實現專業化的供應鏈服務管理,從采購供應物流到產品銷售物流全流程聯動服務。培育跨界融合、多領域合作的物流協作新機制,發展農副產品生鮮冷鏈等專業化物流服務。

  3.推進供應鏈協同。鼓勵制造業企業建設面向行業生產要素配置及供應鏈管理的綜合交易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發展供應鏈協同,集聚優質供應商資源,實現原材料采購的高效匹配、無縫對接;建設基於大數據、物聯網的智能信息系統,對生產配比、物料配送、產品質量等環節進行協同管控,實現物料配送的系統化、流程化,提高供應鏈運行效率。支持省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發制造業供應鏈跟蹤、產品全生命周期監測等物聯網應用技術與平臺。

  4.鼓勵服務型制造。支持工控系統制造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共建工業設備運營平臺,為中小設備供應商和制造業企業提供專業化定制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成立企業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開展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加快實現傳統產業向“制造+服務”的轉變。

  (六)互聯網+中小微企業。依托各類大數據平臺,完善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提昇信息、投融資、創新創業、人纔培訓、管理諮詢、市場開拓和法律等服務功能和水平。

  1.提昇創業服務能力。提供創業信息、創業培訓、創業輔導等服務項目,引導創業初期企業找准市場機會,進入優質高效農業、旅游養老健康時尚產業、資源開發及深加工、大企業配套協作、生產性服務業、對俄資源產業鏈合作等有需求供給空間的領域。針對不同階段的企業,提供在線商務計劃書編制、行政許可申報服務等服務項目。加快培育國家級(部省共建)和省級小微企業創業示范基地,在線開放各類孵化園、科技孵化器等創業載體,提供創業場地服務。

  2.促進體制機制創新。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職業經理人制度,鼓勵非公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通過兼並、收購、聯合等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圍繞企業發展,提供高品質政策研究、培訓輔導、諮詢對接、專家團隊策劃等在線服務。圍繞提昇企業管理水平,提供在線戰略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現場管理、清潔生產、稅務審計等諮詢服務。

  3.量身提供融資服務。提昇中小微企業借助資本市場融資發展能力,推動中小微企業上市掛牌、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企業債券發行,在線提供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證券、上市掛牌融資。擴大工業助保金試點,開展貸款周轉金工作,在線提供銀行信貸、助保金貸款、貸款周轉金、投融資推介和銀企對接等服務項目。引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提高小微企業擔保業務規模,在線為企業提供信用信息征集與評價服務。

  4.強化政策法規服務。提昇“小微企業政策宣傳月”的覆蓋與服務能力,依托各級中小企業網絡服務平臺建立中小微企業政策宣傳常態化機制。在線分類更新政策、解讀政策,做到因企施策、精准推送、實時解讀、入企入戶。在線提供法律訴訟、法律援助、法律文件代理、公證、仲裁、調解、債務清償、風險規避等法律服務,提昇中小微企業法制意識和制度規則意識。

  四、保障推進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互聯網+工業”作為全省新常態下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舉措,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推進制造業轉型昇級的重要手段,統籌各方資源,強化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制造業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框架內,建立全省“互聯網+工業”廳際協調推進機制,明確部門責任和分工。引導協會、中介組織和企業廣泛參與,成立全省“互聯網+工業”發展聯盟。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思路和發展目標,細化發展路徑和保障措施。有關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互聯網+工業”發展規劃或具體行動方案。

  (二)完善基礎平臺。建設全省“工業雲”數據中心,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導相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參與,把數據(信息)作為創新驅動的基本要素,為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等提供基礎數據信息。建立全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依托省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全省“工業雲”數據中心和相關服務平臺為支橕,組織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和創新成果輸出,提昇集成創新能力。搭建黑龍江省工信系統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數據信息、產業資訊、政策法規及網上辦理行政審批等“一站式”服務。

  (三)開展試點示范。在食品、鋼鐵、石化、化工、醫藥等行業實施自動化生產線改造與智能化昇級專項試點示范;在飛機、汽車、海工裝備及艦船動力、機械裝備等行業開展數字化車間試點示范;在食品制造、家具、服裝等行業開展營銷變革試點示范;在中小微企業開展創新創業試點、企業孵化示范及電子商務孵化試點。總結推廣試點示范企業的典型經驗,以點帶面,引導更多的企業依托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轉型昇級。

  (四)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構建科學的資金支持體系,加大對“互聯網+工業”項目、平臺、試點示范企業和新興業態及新商業模式的支持力度。繼續發揮《黑龍江省促進經濟穩增長的若乾措施》(黑政發〔2014〕15號)的政策扶持和引導作用,對達到政策支持條件的企業給予普惠制財政資金支持。運用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股權融資方式,支持初創期、成長性企業。依托即將成立的支持工業發展的產業投資基金,設立“互聯網+工業”子基金,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吸引資本市場與其他投資者等社會資本加快進入,做大基金規模。擴大債權支持,為符合條件的“互聯網+工業”企業提供擔保服務。

  (五)強化人纔支橕。落實《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集聚人纔體制機制激勵人纔創新創業若乾政策的意見》(黑發〔2015〕6號),完善激勵保障機制,激發人纔活力、獎勵人纔貢獻、支持人纔創業、促進人纔流動。爭取有關方面支持,組建開放式專家團隊,為政府決策及重大技術攻關提供智力支持和諮詢服務。引進“互聯網+工業”領軍人纔和創新創業團隊,培養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職業技術學院與企業聯合辦學,開展“互聯網+工業”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術培訓,定向培養急需緊缺的高素質專業人纔和高層次復合人纔。依托企業和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滿足企業對智能制造各領域技能人纔的需求。

  (六)加強輿論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微信公眾平臺、電視、報紙等媒介,加大對“互聯網+工業”的推介力度,開展各種交流活動,形成社會各方普遍認同和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開展“互聯網+工業”試點項目、示范企業、示范車間、專項工程、關鍵平臺建設等的成果宣傳報道,依托國內主流媒體,深度挖掘我省工業在“互聯網+”中面臨的新機遇,向產業界、學術界、理論界推介“龍江智造”發展理念和氛圍,營造全方位的“互聯網+工業”共鳴效應。

  (七)強化安全保障。統籌全省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加快構建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互聯網+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著力加強智能制造工業控制系統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針對“互聯網+工業”的技術和業務特點,結合新業態、新模式,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確保“互聯網+工業”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黑龍江省『互聯網+』行動計劃文件匯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