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互聯網+環境保護』行動計劃
2015-11-30 14:30:55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為了推動互聯網與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和《陸昊省長在全省“互聯網+”推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主陣地作用,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創新環境保護管理服務模式,推動全省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依法行政,努力打造活力環保、法治環保,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二、工作目標

  依托本系統現有的網絡、安全等基礎設施條件,在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采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建成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宜的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信息資源體系和重要政務、業務信息系統。建成開放共享的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信息資源庫和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支橕面向生態環境保護各部門宏觀決策和公共服務,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服務於公眾社會,服務於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顯著提高各部門履行職能的效能。力爭2年內實現系統內生態環境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5年內,在有關部門的組織和協調下實現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相應數據支橕的工作目標。

  三、重點行動

  (一)“互聯網+”環境動態監測

  1、優化監測站點布局。針對大氣、水、土壤等重要生態要素,充分利用多維地理信息系統、智慧地圖等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整合優化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省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大氣監測點位覆蓋市縣兩級,實現每個縣不少於一個自動監測站點。水的監測點位實現三覆蓋,即水質自動監測點位覆蓋到所有的省界市界斷面,水系監測點位覆蓋到河長50公裡以上的河流,水質行政監管點位覆蓋至所有的縣。土壤監測點位以耕地為主、兼顧林地、增設污染源地,全省耕地實現8Km×8 Km布點,林地不少於32Km×32Km布點,建立油田、化工、火電等污染源周邊土壤例行監測。

  2、擴大動態監控范圍。以衛星遙感為主要手段,將全省劃分為72個行政板塊,開展生態質量監測,同時多部門聯合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各地市全面開展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監測覆蓋地表水、空氣、土壤、飲用水源地、生物等要素,地表水監測覆蓋全省主要河流乾流及主要一級支流及重點湖泊、水庫,輻射空氣監測自動站、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覆蓋全省13個地級城市。

  (二)“互聯網+”重點污染源監管

  3、強化重點企業監管。對納入年度重點監控污染源企業名單的企業,全部完成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建設。探索建立健全自動監控核心參數監控及污染物排放過程(工況)監控等,確保自動監控數據真實、准確。進一步完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和風險源信息采集,擴大監測范圍,增加監控因子。

  4、建立機動車環境管理綜合業務平臺。加強對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的管理,規范檢測過程,提高檢測數據的准確性、有效性,實現各市(地)間互檢。將及時監控機動車污染排放狀況,按車輛型號、燃油種類、用途等分類調取相關數據,為環境管理提供可靠、實時的機動車尾氣污染分析數據,實現對黃標車等高排放車輛的管控和對轉入車輛、新注冊車輛的管理,確保制定相應的科學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新增污染量。

  (三)“互聯網+”環境管理服務

  5、搭建環境監管決策“一張圖”。引入先進的模型和技術,對重點流域和湖泊、自然保護區、重點城市、重點企業實行高精度監管。建設全省范圍的基礎空間數據,對環保業務的全面梳理,實現環境GIS空間信息共享服務與環境業務共享,通過“以業務帶圖,以圖服務於業務”的模式為環保信息化提供高效、便捷、科學的管理與決策支持。采取環境監管、決策指揮、移動執法“一張圖”管理,實現全方位、無盲區的環境安全監管,提昇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水平。

  6、改進環境信息發布手段。基於環境監管綜合信息平臺,采用網站、手機客戶端、微薄、微信等方式,實現信息公開及面向公眾的在線查詢和定制推送。

  7、促進環境數據共享。據環境管理的新需求及物聯網建設內容,實施數據中心二期建設,實時更新環境信息資源目錄,完善面向用戶的數據共享服務體系。擴充基礎數據庫,增加企業環境信用數據庫、環境質量動態監測數據庫、“十三五”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庫、生態紅線空間數據庫,整合機動車環保檢驗、移動執法、風險源數據庫等內容,采用統一接入渠道、統一共享策略、統一運行管理的策略,根據各部門信息交換目錄和共享信息的頻率,確定下載、推送、調用服務和數據庫開放接口等信息共享的方式,為生態環境保護各部門、社會公眾之間實現信息傳輸交換、共享和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共享服務平臺。

  8、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由環保部門和非利益相關的第三方機構牽頭,根據《環境保護法》規定,在事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態區域內,劃定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利用現有的地理信息服務平臺,以門戶網站和服務接口兩種形式向公眾、企業、專業部門、政府部門提供24小時不間斷“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務,以此為基礎,搭建自然生態環境公眾監督平臺,實施生態保護紅線有效監管。

  (四)“互聯網+”環境應急管理

  9、打造全省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平臺。進一步昇級預報系統的硬件和軟件功能,大幅提高預報的科學性和精准度,實現預報信息的互通互聯及部門協商,更好地指導預報預警工作。通過空氣、水體環境質量地面雷達和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平臺的設計、開發和建設,實現對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的管理及環境質量的地基、天基雷達監測,匯總各監測點位監測數據通過環境地理信息系統進行專題展示,實現監測數據匯總統計、分析功能。

  10、建立環境風險應急平臺。將涉及企業的基本信息,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及運行情況、監督性監測及企業自行監測情況、環境風險防范情況、風險評估、多尺度地理信息、專題圖層和指揮調度信息等進行充分整合、分析,並對各類環境風險應急預警進行模擬分析,並對存在環境風險隱患、屢教不改的企業通過平臺公布黑名單。通過多維地理信息系統、智慧地圖等技術,並結合智能監測設備和互聯網技術,實現“應急一張圖”,實現跨領域、跨層級、跨地域的協調聯動、處置平臺。滿足對重點風險防范企業實現全面查詢、快速響應、實時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綜合研判、指揮調度等功能,實現突發事件的相互協同、有序應對。

  (五)“互聯網+”環保對外交流

  11、促進環保技術交流合作。依托互聯網,建立環保產業交流平臺,向國內外推介我省優秀的環保產業、企業和最佳實用技術,促進我省環保企業與國內外先進的環保企業開展交流與合作,開拓市場,加速科研成果市場轉化,加快我省優秀環保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四、保障支橕

  1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互聯網+綠色環保”建設領導小組,抽調精乾力量和專業人纔,並下設辦公室,統籌協調解決“互聯網+”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強化與國土、工信、科技、氣象等部門的合作,建立廳局間聯席會議制度,頭籌解決跨領域、跨行業的各類問題,確保行動計劃順利實施。

  13、實施重點攻關。選擇“互聯網+綠色環保”的重點、難點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集中組織力量重點攻關,分步驟組織實施重大工程,重點促進以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環境保護的融合,創新環境保護管理服務模式。

  14、堅持統籌推進。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互聯網+環境保護”,在實踐中大膽探索拓展,借鑒“互聯網+”融合應用成功經驗。結合實際,研究制定“互聯網+環境保護”行動落實方案,合理定位,科學組織實施,杜絕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務實有序推進“互聯網+”行動。

  15、強化人纔培養。完善智慧環保人纔培訓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市、縣、鄉環保人纔分級培訓體系,全面開展環保數據應用人纔培訓。使全省系統專業人纔能夠熟練掌握數據采集、處理、分析相關業務技能,各級領導、乾部能夠熟練使用操作相關平臺。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黑龍江省『互聯網+』行動計劃文件匯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