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互聯網+現代牧業』行動計劃 (2015-2017年)
2015-11-30 15:01:19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為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省政府《關於加快現代畜牧產業發展的意見》精神,有效促進互聯網與畜牧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型業態,進而實現產業的轉型昇級和由大變強,特制訂黑龍江省“互聯網+現代牧業”行動計劃。

  一、行動計劃的總體思路

  制定和實施“互聯網+現代牧業”行動計劃必須從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出發,通過清醒認識差距和不足,通過明確思路與目標,從而盡快補上發展短板,求得最大發展成效。

  (一)背景與出發點

  1、從機遇看,現代通訊、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給生產與管理帶來了革命性變化,湧現了一批優秀IT企業、信息化方案提供商和通過互聯網+實現產業昇級的典型;國家和省政府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支持互聯網+行動、促進大數據發展的指導意見及行動綱要;相關企業、社會資本及青年學生普遍看好此領域發展前景,紛紛加入創業洪流;地方政府與行業協會也開始積極行動,形成了發展合力,可謂時機成熟。

  2、從優勢看,我省具備三方面的良好條件。一是產業基礎比較雄厚,國人每喝6杯牛奶中就一有杯來自龍江,是全國唯一的對俄豬肉出口省份。二是生態環境佳。我省無論從氣候、土地、水系還是種植業條件與地理區位看,均適宜優質、生態、綠色畜牧業發展。三是信息化基礎較好。城鄉通訊基礎設施、文化教育相對發達,家用電腦與智能手機大面積應用,畜牧獸醫信息網絡日益完善,有些工作已走在全國的前面。

  3、從短板看,一是生產方式仍顯落後,亟待轉變昇級;二是畜產品安全仍得不到穩定保證,必須盡快補齊監管環節;三是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資源優勢尚未完全變成競爭優勢;四是融資難、治污難、用地難仍是亟待克服的問題,必須通過產業政策與現代技術的創新與優化組合予以解決。

  (二)指導思想

  把握經濟規律,認清市場潮流,深度挖掘龍江比較優勢,充分利用信息化創造的難得機遇,以互聯網思維謀篇布局,以創新帶動創業;通過夯實信息化基礎為產業融合創造條件;通過“互聯網+牧場”,締造數字化智慧牧業;通過“互聯網+營銷”,拓展國內外市場,用賣得好拉動養得好;通過“互聯網+服務”,提昇產業的效率和水平;通過“互聯網+金融”,打通產業血脈,加快產業擴張;通過“互聯網+監管”,化解產業風險,確保產業和產品安全,把龍江牧業盡快推向現代產業新階段。

  (三)基本原則

  在謀劃和實施行動計劃時,須遵循以下原則:

  1、遵循互聯網思維的原則

  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擺正政府與市場二者間的關系,把品質、品牌、效益、創新、競爭力放在優先位置;政府要多做搭臺、服務、糾偏工作,少做微觀指導、行政乾預等低效行為;要以開放的心態定規劃、謀布局,通過企業、資本、政府三者間的高效配合,實現方式、路徑和模式創新。

  2、市場主導的原則

  遵循市場規律,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充分釋放資本的力量,在總體可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讓優勢資本主導資源整合和企業重組,擴大有效資本存量;支持有競爭力的本土企業發展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供應鏈緊密對接、品牌效應強大的市場競爭主體,切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比較優勢。

  3、合作共贏的原則

  以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為出發點,引導各類資本或企業進入龍江,布局實體企業和營銷網絡體系,打造和推介特色品牌;支持產業聯盟、合作聯社與產業綜合體發展;要完善規則、維護秩序、強化誠信,通過適度競爭和高度競合,維護產銷者利益。

  4、確保品質和安全的原則

  賣得好、效益好的基礎是畜產品品質的穩定保證。把品質提昇和安全保障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通過法制、技術、標准、檢測及信用等手段,確保產品的優質、安全、健康、時尚及來源可追溯,實現安全生產、放心消費。

  (四)總體目標(到2017年)

  1、養得好:畜牧業初步邁入集約化、智能化新階段,規模場奶牛單產突破8噸,綠色畜產品比例較2014年提高15%以上;健康、無抗、生態養殖開始大面積普及。

  2、賣得好:創造一批優勢企業與產品品牌,畜禽產品品牌化比率達60%以上;畜產品電商平臺外銷額突破50億元,佔外銷比例達15%以上,巴氏奶、冷鮮肉大批量銷至京滬廣深等一線城市。

  3、管得好:產地檢疫、動物檢疫網絡出證實現全覆蓋,第三方檢測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基本配套,畜禽防檢疫、投入品監管、草原管理、污染防治步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4、服務得好:網上用益物權流轉與融資平臺建立,對用戶提供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短期融資與保險等服務,遠程診斷與技術托管模式初步普及,預警、技術、信息、政策服務權威、高效。


 

  二、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

  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政府與企業相結合,盡快完善“1+5”體系,即在建設和完善大數據中心基礎上重點開發五個應用平臺,通過縱橫互聯架構,打通畜牧產業各環節,實現生產與流通、服務與監管、國內與國際市場的高度互聯互通。

  (一)完善一個大數據中心

  在前期建設基礎上,整合相關資源,昇級改造黑龍江省畜牧業大數據中心,提昇計算、存儲和系統研發能力,在此基礎上,構建黑龍江省“畜牧雲計算”平臺。通過畜牧業物聯網多源信息智能化采集設備及技術,對全省畜牧業基礎信息、服務信息、管理信息和空間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和處理,建立全省統一的畜牧業信息資源綜合服務和智能分析系統,進而衍生和嫁接各類應用系統平臺,輔助政府部門對畜牧產業進行宏觀調控、對畜產品質量進行全面監管,為服務對象提供綜合信息服務。

  (二)重點打造五個應用平臺

  1、互聯網+現代牧場

  養得好是賣得好的基礎。通過牧場設施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及過程的可視化,實現生產水平、產出效率、比較效益和安全管理的大幅提高。

  (1)設施智能化

  鼓勵已建牧場通過昇級改造或新建牧場直接采用智能化設施設備,利用物聯網、射頻識別和移動互聯網等遠程實時控制手段,實現自動擠奶、自動飼喂及環境自動監控;同時實現對畜禽生命體征、健康狀況、生產過程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實現數據自動采集,在減輕勞動強度的同時,切實提高生產水平和管理效率。

  (2)管理信息化

  鼓勵養殖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采用先進管理軟件,建設場內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支持屠宰加工企業全面推廣ERP系統,並與政府專業平臺相對接;扶持專業公司構建牧場服務雲平臺,為養殖企業提供在線式牧場管理和養殖技術服務,創新牧場托管模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3)過程可視化

  支持乳品加工、屠宰加工企業聯合上游牧場、奶站,通過與電信運營商及IT企業密切合作,利用物聯網、GPS和自動感應技術,盡快實現場(站)區生產過程的可視化與管理數據的透明化,通過場景再現、快捷的數據查詢與充分的信息發布,增強消費者對乳肉制品安全性的信心。

  建設模式:企業主導、政府支持

  2、互聯網+市場營銷

  充分利用網絡渠道和電商平臺,通過自建與借船出海兩條路徑,通過個性化、差異化及點對點、定制等營銷策略,把我省優質、綠色、特色畜產品銷往國內外,切實由養得好變為賣得好。

  (1)通過自建與借船出海兩條路徑建設電商網絡平臺

  依托省內大型互聯網公司或聯合國內知名電商企業(在我省注冊落戶),打造本省綠色、特色畜產品電子交易平臺和電商品牌。借助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的影響力,建設地方綠色畜產品品種專區或地方特色館,打造一批網上銷售品牌店、旗艦店,擴大銷售品類和銷售規模。推動有實力的畜牧生產銷售主體自主發展垂直畜產品電商平臺;支持企業在畜產品主銷區和大中城市社區開設體驗店、提貨點,促進線上線下(O2O)銷售有機結合。

  (2)推廣全程展示、定制營銷等多種互聯網銷售模式

  推進“互聯網+全生產過程”場景式展示營銷,加強投入品—養殖—屠宰—加工—倉儲—物流—營銷全產業鏈質量監控體系建設,通過二維碼帶給消費者養殖全過程以及養殖環境的視頻體驗,增強消費者對龍江畜產品的信任度。推進點對點營銷,通過“互聯網+集團定制或個人定制”等親切感營銷模式,把龍江高品質畜產品賣出好價格,提高我省綠色畜產品的知名度和消費黏性。

  (3)強化畜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建設

  推進冷鏈物流基礎建設,支持奶牛養殖、乳品加工企業購置冷藏車和開發巴氏奶,加快優質乳制品外銷步伐;支持大型肉類加工企業改造屠宰生產流水線及溫控設施,建立產銷對接的初加工冷鏈物流基地;鼓勵有條件的生產加工企業、電子商務企業自建或與物流、快遞企業進行戰略合作,構建高效率的智能倉儲與物流配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實現巴氏奶24小時送達主消費市場、冷鮮肉直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通過重點扶持,使更多企業獲得向俄羅斯出口豬肉資格。

  建設模式:企業主導、政府扶持、協會合作


 

  3、互聯網+專業服務

  專業化的生產必須有社會化的服務與之配套,只有實現綜合性、系列化的服務,纔能減輕生產經營者負擔,提高生產的效率與水平,化解生產經營風險。

  (1)行業綜合信息與預警服務

  完善畜牧業綜合信息發布平臺,及時、全面、權威發布養殖、加工、流通、進出口、成本、交易及政策等信息,引導生產企業根據市場形勢變化自主調整生產計劃;完善畜牧業風險預警平臺,利用統計學模型,通過大數據和趨勢分析,對行業動態,特別是產業風險與供需變化進行預測預警,抑制產業過度波動。

  (2)科技諮詢與牧場管理服務

  完善畜牧科技推廣網絡平臺,積極發揮12316等已有平臺作用,組織行業專家與養殖者開展視頻互動、遠程診療,為養殖者提供生產管理、養殖技術和疾病控制等方面的可視化網絡技術服務;鼓勵和支持各類畜牧獸醫技術諮詢與服務公司通過互聯網為牧場提供技術諮詢和托管服務,解決業主做不好、乾不了的問題。

  (3)投入品和生產要素集買服務

  支持行業協會、養殖合作社通過互聯網與生產性服務組織開展集體采購。對養殖場戶所需求的飼草飼料、牧草種子、畜牧機械與牧場設施、種畜禽等進行競買和集中采購,降低場戶和企業采購成本。同時以投入品集買平臺為載體,向養殖場戶提供相關信息和專項服務支持,使經營與服務相融合。

  (4)用益物權流轉服務

  以規模養殖場確權登記為突破,以草原承包經營權、畜產品訂單交易流轉為支橕,完善網上用益物權流轉系統;將畜禽、牧場設施設備、訂單與保單及草原承包權等納入抵押范疇,提昇中小畜禽養殖生產經營者的融資能力;適時開展科技成果轉讓、牧場產權交易等服務項目,擴增服務內容。

  建設模式:政府主導、企業承建、協會合作

  4、互聯網+金融支持

  對接“互聯網+”行業監管與專業服務平臺,建立銀行、擔保公司、保險公司、龍頭企業、養殖場(戶)相互銜接的信用、抵押、擔保、貸款、保險等畜禽養殖金融綜合服務體系。

  (1)搭建網上小額貸款平臺

  支持各類銀行及投資機構與網絡融資平臺對接,借助由行業監管與專業服務平臺中的動物防疫檔案、動物檢疫網絡出證、投入品流通等數據構成的征信系統,對用戶進行信用評估,並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小額信貸的快速評估、快速審批、快速支付,支持中小養殖企業健康發展。

  (2)建立畜牧產業項目融資眾籌服務平臺

  支持和引導取得國家、省畜牧業重點項目的單位,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布項目基礎信息和信用狀況,通過債權融資或股權融資方式吸納社會資金,用於擴大再生產或企業改造昇級,化解單一向銀行或小額貸款公司融資帶來的高門檻、高成本問題。

  (3)利用大數據推進養殖保險

  把行業監管與融資、保險有機結合起來,依托動物檢疫網絡出證、網上交易和質量追溯系統等數據,借助生命體征傳感技術,實時掌握畜禽的分布與數量、生產與流通、健康與病死情況,通過信息透明化及行為規范化吸引保險公司開拓畜禽保險業務,降低其經營風險,同時為養殖場戶和其他生產企業融資創造條件。

  建設模式:企業主導、政府扶持、多元參與

  5、互聯網+行業監管

  優質畜產品既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把我省畜牧業提昇至信息化的新階段,既需要科技創新的助力,也需要強化行業監管,這也是法治牧業的應有之義。

  (1)重大動物疫病防控

  建立防疫物資和防疫人員動態管理、動物疫情監測、疫病風險評估和防控處置決策等綜合管理平臺,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定位技術,實現對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的快速定位和范圍劃定,為處置重大動物疫情提供決策支持和應急指揮調度,為無規定動物疫病省建設提供信息化支橕。

  (2)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

  建設和完善投入品和畜禽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綜合畜牧生產中的養殖檔案、投入品購入與使用臺賬、防疫記錄、活畜禽運輸、動物檢疫網絡出證、屠宰加工檢驗等各環節信息資源,通過自動傳輸、自動感應及二維碼掃描技術,形成閉環的過程監管和質量溯源鏈條,以加強風險管控能力,並在問題發生時溯源至上游供應鏈,還可通過公眾查詢平臺給消費者和生產者以充分知情權,真正實現安全、放心消費。

  (3)草原防災與生態保護

  建設和完善草原生態監管平臺,通過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對全省草原的基礎信息進行動態采集,在此基礎上,開發評估分析、災害防治、執法監管、應急指揮等子系統,實現對草原生態和草地生產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4)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

  建立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情況統計監測平臺,創新監管模式,通過自動化、信息化手段,全面掌握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技術、處理過程與處理效果,確保養殖廢棄物和病死畜禽得到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推進健康養殖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5)畜牧獸醫綜合執法服務

  建立畜牧業綜合執法管理平臺,涵蓋動物衛生監督、草原執法監督、醫政藥政管理、飼草飼料監管等畜牧業各執法監督業務,提供法律法規檢索、執法案例查詢、案件綜合管理、執法人員考試、執法人員身份核驗等專項服務,提高執法人員執法效率,規范執法人員辦案流程,提高政府監管水平。

  建設模式:政府主導、企業承建、協會合作


 

  三、行動計劃的保障與支持

  為了實現既定目標,必須強化組織,密切配合,大力招商,正向激勵,切實把一切有利因素調動起來,形成發展合力。

  (一)制定和執行穩定、配套的支持政策

  各級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門要將基礎性、公益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經濟發展與財務支付計劃予以專項支持;對人纔培養與品牌培育予以常態化資金支持;貫徹《關於加快現代畜牧產業發展的意見》,對外銷本地生鮮畜禽產品數量巨大、貢獻突出的予以適當獎勵與物流成本補貼;對有效保護養殖場戶實現防災減災的星級保險公司予以再保險或融資優惠支持;對域外企業在我省設立總部、分公司或電商結算平臺按省政府有關規定予以穩定的服務支持;對在本領域從事試驗、示范及創業創新成果突出者,予以精神和物質獎勵。

  (二)努力營造吸商穩商的良好環境

  以創建良好發展環境、誠信體系為基礎,借助“兩大平原綜合配套改革”,“一帶一路”及“東北振興”的機遇,積極引進優勢企業與創業資本,通過優惠政策、前景吸引與高效服務,使這些企業得以很好成長,使投入的資本得到合理回報。與此同時,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對部門、企業、協會在發展“互聯網+產業”方面的“顯績”和“潛績”予以公正、全面、客觀的評價,以期形成寬松的環境和正確的導向,引導域內外企業競相發展。

  (三)強化人纔支橕與智力支持

  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科技人纔富集的優勢,在制定穩定的吸引人纔、留住精英政策基礎上,向國內外的各類技術、實業、創業人纔發出有感召力的邀約,並為他們落地成長創造理想條件。制定人纔培訓計劃,突出做好電子商務、市場研究、品牌培育、文化創意、包裝營銷、產品品鑒及信息化解決方案等方面人纔的培訓工作,形成優勢群體,從而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四)創建畜牧業信息化企業聯盟

  為了更好發揮企業的主體功能,按照開放、合作、互惠的原則,吸納省內外有實力、有意願的相關企業及金融、保險與技術服務機構等,組建我省“互聯網+現代牧業”企業聯盟,共同致力於畜牧業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共同支持養殖、加工、營銷企業創建企業和產品品牌,解決好制約中小企業的產品研發、品牌包裝、市場拓展、冷鏈物流等約束性矛盾,加快現代牧業建設步伐。

  (五)完善組織保障機制在省政府的統一組織協調下,整合工信、科技、商務、財政、貿促、交通、工商、銀監、保監、通信、農業、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力量,制定聯席會議與督辦反饋制度,共同制定年度實施計劃,聯合調研、聯手出臺扶持政策,並對招商引資、扶持企業落地、培育區域品牌、宣傳推介與會展服務等具體事項進行事前共商,從而形成部門間高效協調、部門內通力配合的良好局面。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黑龍江省『互聯網+』行動計劃文件匯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