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在我省住建領域催生新業態、培育新經濟、提質新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實現“互聯網+城市生活”的跨界融合,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提出以下意見。
一、工作思路
以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為指導,密切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積極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跨界融合,大力拓展互聯網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領域融合的廣度及深度,增強全省住建領域發展創新能力,培育城市相關生產生活與城市人居環境發展新動能。堅持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市場與社會需求導向,突出企業和市民雙主體作用,搭建企業、市民、政府等多方互聯互通供需網絡平臺,釋放與增強城市發展潛力和活力,推動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活發展提質增效,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昇城市管理和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為市民建立便捷高效、優質服務的城市生活新體系。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基本實現“一個平臺,三個社會化”的發展目標,即建立城市“標准統一、系統完備、互聯互通、用戶便捷”的信息網絡平臺,實現政府部門相關信息社會化,即政府機構職責、服務體系與城市規劃,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發展規劃、技術標准、行政許可服務等相關信息的采集與發布的社會化;實現建設市場主客體相關信息社會化,即住建領域相關企業、建設項目、城市環境、市政設施服務、市場信用、設備與產品、技術與工藝、材料與價格等相關信息采集與發布的社會化;實現建設領域從業人員職業信息社會化,即住建領域執業人員、崗位供求、職業培訓等相關信息采集與發布的社會化,從而在多維度、雲信息、高信用上實現企業、市民、政府相互之間供求關系與公共服務需求的網絡化、便捷化和社會化。
三、重點任務
(一)“互聯網+城市管理”
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智能監控、信息收集、問題處置及反饋系統,形成覆蓋全省城市重要區域的動態監測網絡,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促進城市管理向網絡化、智能化轉變,提昇城市管理水平,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
一是建立數字城管系統。進一步優化整合公安天眼工程、交通監控等城市信息化管理資源,聯通共享數字化、可視化信息平臺,建立實時巡查、視頻指揮、一線處置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二是建立公共服務設施系統。搭建停車場、公廁、公交站臺、公園、景區等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為百姓提供定位查詢、線上預訂和網絡付費等便捷服務;三是建立數字城管微信公眾平臺系統。市民可直接將城市管理中的問題反映到微信公眾平臺,更加便捷地受理市民的投訴、諮詢及建議。
(二)“互聯網+城市規劃”
構建以服務社會、企業、公眾為主要內容的“互聯網+城市規劃”信息系統,進一步擴大社會公眾對規劃編制、批准和修訂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不斷提高規劃的民主性、科學性和法制性。
開通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的公示、公開、征詢、查詢平臺(涉密信息除外);開放規劃許可查詢網絡,與相關部門數據共享,展示建設項目審批進展情況;建立“規劃設計市場監管一體化”網絡,動態掌握企業資質、等級、信用記錄、人員、設計項目等內容;搭建優秀規劃設計成果展示平臺,不定期推送優秀規劃成果。
(三)“互聯網+建築市場”
以創新完善建築市場管理服務新模式為推動,實現“市場與現場聯動”、“線上與線下聯動”,切實提昇建築市場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一是建立建築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平臺。強化從項目報建到竣工驗收備案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監督。搭建項目招標系統,使招標信息公開、透明;搭建造價信息系統,科學有效控制工程建設成本;搭建安全質量系統,全面推行安全質量標准化工地的遠程視頻監管,減少安全質量事故;二是建立建築市場服務平臺系統。搭建建築機械設備檔案庫。完善設備制造及租賃信息查詢,減少設備的異地倒運,提高設備使用效能;搭建勞務信息檔案庫。鼓勵各地將勞務人員、用工信息等在網上發布,提高勞務企業人員利用率;搭建企業信息檔案庫。公開施工企業資質情況、誠信檔案、工程業績等信息,方便項目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無縫對接;三是建立“互聯網+裝飾裝修”平臺系統。開辦裝飾裝修網絡電子商城,方便百姓查詢裝修設計、執業人員、裝修材料等方面內容,惠及百姓優質、高效、低價完成裝飾裝修。
(四)“互聯網+房產市場”
加快互聯網與房產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房產信息、物業服務信息等互聯網化,提高公共資源的集約利用效率,推進基於互聯網平臺的便捷化房產服務管理,全面提昇服務品質。
一是建立房產市場的查詢服務平臺。方便百姓查詢房產相關政策、法律法規、辦事流程、審批要件、審批時限、收費項目、收費標准、收費依據等信息。方便百姓查詢新建商品房的樓盤信息、戶型結構、價格、綜合配套情況、五證辦理情況、交易辦理程序、交付日期等信息。方便百姓查詢二手房房源的區位、面積、戶型、建成年份、價格、產權性質等信息;二是建立房產市場的交易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的樓盤展示、資訊推送、網絡預定等,拓寬房產銷售和租賃渠道,實現新建樓盤和二手房的網絡交易。同時,開通網絡交易付費服務,強化資金監管,確保資金安全,為消費者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購房和租賃服務;三是建立物業企業服務信息平臺。公開本地區以及每個小區的物業服務內容、服務等級、收費標准等情況,引導物業服務企業與商業銀行合作搭建網絡交費平臺,方便業主網上繳費和在線查詢。對業主諮詢、報修等各項業務可以通過網絡和微信進行受理和反饋;積極拓展居家養老、家政服務和社區商務等延伸服務產品,全方位滿足小區業主需求。
(五)“互聯網+政務服務”
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應用平臺,建立健全電子政務保障體系,加強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交流,提昇政務服務水平,促進政府職能轉變。
建立政務服務信息平臺。開通網絡受理、審批及行政許可業務,突出網上辦事和政民互動功能,為百姓提供便捷政務服務;注冊使用“住建政務通”微信公眾號。健全和完善新聞推送、辦事指南、業務查詢等功能。
(六)“互聯網+職業培訓”
鼓勵互聯網企業與職業培訓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網絡教育平臺,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促進傳統的面對面授課與網絡化教學的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網絡化職業培訓服務模式的變革。
建立住建系統執業人員信息檔案庫。及時發布執業人員崗位資格等信息,滿足用工單位需求;建立完善的網絡培訓系統。開發在線直播課程、雲端視頻課程和培訓管理體系,使學員能隨時隨地的在電腦終端或手機APP學習終端等多渠道接受培訓授課,實現對學員在線學習的跟蹤管理和考核,同時提供網絡教材、管理工具下載、上傳內部視頻課件等。
(七)“互聯網+便捷繳費”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在提供成熟技術和安全保障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互動”的新型收費模式,推行安全、精准、多樣的網絡交費方式。
建立水、氣、熱等公共資源的網絡收費平臺,明確計量標准,公開價費信息,采取電腦繳費、手機繳費和第三方繳費等多種繳費方式,確保市民足不出戶即可實現水、氣、熱等公共資源的網絡繳費,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繳費服務。
四、計劃步驟
以開展“互聯網+城市生活”的示范城市為帶動,循序漸進,不斷擴大和深化“城市生活”內容,穩步推進“互聯網+城市生活”的系統化、區域化、整體化發展。
(一)2015年底,各市(地)、縣(市)有針對性地完成“互聯網+城市生活”行動方案的制定,並報省住建廳備案。
(二)2016年,選擇有代表性的兩個地級市、兩個縣級城市,完成“互聯網+城市生活”行動,總結經驗,探索在全省范圍內組織推廣的模式和途徑;省級住建系統“互聯網+城市生活”綜合平臺建設初具模型。
(三)2020年以前,各市(地)、縣(市)實施並完成“互聯網+城市生活”行動,初步完成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全省住建領域的跨界融合,“互聯網+城市生活”的提質增效、方便快捷作用進一步顯現。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互聯網+城市生活”是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是驅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眾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必將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將給城市建設管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並能更大地惠及百姓生活。各市(地)、縣(市)要將“互聯網+城市生活”工作擺上重要日程,集中精力、全力推動這項重要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二)明確責任分工。為加強對“互聯網+城市生活”行動的組織領導,省住建廳成立“互聯網+城市生活”行動推進工作機構,負責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做好頂層設計,統籌推進“互聯網+城市生活”行動。各市(地)、縣(市)是“互聯網+城市生活”行動的責任主體,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互聯網+城市生活”推進實施方案,按要求確定各項任務的牽頭部門和配合部門,建立創新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和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落實目標任務。
(三)保障資金投入。各市(地)、縣(市)要確保“互聯網+城市生活”的資金投入。在政府資金投入的帶動下,以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融合為方向,引入通訊企業等社會資本,發揮通訊運營商雲計算中心、物聯網基地、大數據開發等基礎設施和技術方面的優勢,減少政府建設資金投入,合理確定社會資本投資效益。
(四)加大輿論宣傳。各市(地)、縣(市)要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廣泛宣傳推廣“互聯網+城市生活”的創新應用和便民服務,充分引導社會公眾參與“互聯網+城市生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