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互聯網+農業』 讓農產品種得好賣得巧
2015-12-20 07:40: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偉 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2月20日訊 “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伴隨“互聯網+”戰略的實施,這些新概念、新技術正強烈撞擊著各行業的發展理念,為傳統產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記者從省農委獲悉,在我省農業領域,“互聯網+”思維已經與現實生產相結合,推動現代農業釋放更大的經濟活力。

  新農人率先嘗鮮。年輕的新型農民最先接受了互聯網思維。陳洪剛,五常市杜家鎮七一村的一名海軍退伍青年。2012年,在淘寶網上注冊了一個店鋪,經過兩年多運營,他的店鋪已有稻花香大米、五谷雜糧、山特產品等10餘種主打產品;訂單量累計達到12萬多筆,銷售大米110萬斤、雜糧10萬斤、山特產品3萬斤,網上交易額1000萬元,純利潤200餘萬元。從剛剛“觸網”時的無人問津,到如今比拼店鋪的網頁排名及粉絲數量,陳洪剛積累了互聯網銷售的經驗,也更堅定了網上創業的信念。

  農業企業在行動。牡丹江龍飛商貿有限公司,從1999年開始,先後建立了4個電子商務專業網站,開展在線銷售、實體加盟、網上創業、跨境電商四大業務。經過十多年打拼,他們的電商平臺已擁有注冊會員37290人,日均瀏覽量5.6萬人次,成為全國知名的農副土特產專業網站。2014年實現網上銷售額2.97億元,2015年預計線上交易額可達到5億元。

  如今,像牡丹江龍飛商貿有限公司這樣試水電商的農業企業日益增多,B2C、微電商平臺、社區O2O等各種形式的電子商務平臺,正助力我省農業企業與互聯網營銷深入融合。

  農業主管部門走出新路子。省農委制定出臺《黑龍江省“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與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深度融合。從“互聯網+農業標准化生產”、“互聯網+農產品質量追溯”、“互聯網+農產品營銷”、“互聯網+農業人纔培養”等方面全方位頂層設計。按此行動計劃,我省將建立1000個以上互聯網+高標准示范基地,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全程智能化;通過“互聯網+農產品質量追溯”,全面規范全省綠色食品質量追溯信息樣式;組織1000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各種網上營銷平臺;2015年~2017年,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農業技術培訓1.5萬人次以上。

責任編輯:呂博

【專題】全面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 助力龍江經濟社會創新發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