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富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既是基礎性產業,也是戰略性產業,既是穩增長的基石,也是潛力大、前景好的產業。作為農業大省,我們要牢牢抓住農業這個優勢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做好提質增效大文章。這是身為中華大糧倉的使命擔當,是落實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的重要步驟,更是龍江所處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黑龍江的農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是我國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示范與標杆。我省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對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保持大局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也要清楚看到,新常態下,在我省農業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新突破的同時,農業資源消耗加大、生態環境壓力加劇、農民種糧效益較低等問題日益凸顯。准確把握中央和省委關於農業農村發展的部署和要求,就是要結合我省農業產業發展實際,找准突破口和著力點,重點聚焦、重點謀劃、重點推進。在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上精准發力就是要盯住深加工、盯住效益、盯住市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更加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重點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把產業鏈條延長,把品牌產品做優,把綜合效益做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要通過調整結構提質增效。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重大戰略性任務,結構不調優,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就上不來。經濟新常態下,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抓住了當前農業發展的關鍵,有利於農業提質增效,有利於破解農業發展新難題。種什麼、養什麼、加工什麼要以市場為導向,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循環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推動由產加銷向銷加產轉變。種植業調整的最大壓力在玉米,是這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要突出抓好。要適應性地調,圍繞市場調,引導農民把玉米品種向優特深調整,擴大優質特色農產品和高效經濟作物生產,大力發展玉米精深加工,帶動庫存消化和農民增收。要做大做強往優勢上調,對於畜牧業這樣的優勢產業,要抓住“兩牛一豬一禽”,發展規模養殖、規模經營,加強與戰略投資者合作,走加工增值、過腹增值的路子,把畜牧業優勢揚出來、強起來。
要做強規模經營提質增效。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有規模纔有市場有效益,產業化發展纔有基礎。只有充分釋放規模化經營的優勢,充分挖掘規模化經營的紅利,纔能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基礎。做強規模經營,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靠“土”集聚,繼續深化“兩大平原”改革試驗,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可以靠“社”牽領,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逐步向生產、加工、倉儲、銷售一條龍的規模化集團化發展,形成農業全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可以靠“強”做強,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鼓勵工商資本與農民合作社嫁接聯合,在保護農民利益前提下,把經營規模做大,提昇產業層次和水平。
要圍繞綠色發展提質增效。綠色有機食品是龍江最大招牌,是農業產業化最大優勢。一方面,我們要保護好龍江綠色生態資源的原發優勢,大力推進減農藥、減化肥、減除草劑“三減”行動計劃,優質品牌逐步“三不用”,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叫響龍江綠色食品品牌。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農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積極開拓市場,讓龍江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使綠色食品產業真正成為我省重要的產業支橕。我們要以生態、有機為賣點,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緊密鏈接“互聯網+”,充分挖掘農業的業態功能、經濟功能和景觀功能,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形成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的良好格局,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又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切實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十三五”,是提昇農業競爭力的爬坡期,是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攻堅期。我們必須進一步厚植龍江農業發展優勢,響鼓重錘,再接再厲,在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上努力實踐、積極作為,加快我省從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轉變,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