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發揮優勢主動作為順勢而為——訪省農委副主任白雪華
2016-01-05 10:16:3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5日訊 面對農業發展進入新常態帶來的深刻變化,推進結構調整既是高起點上的主動作為,也是問題導向的順勢而為,已經成為無法回避且十分緊迫的重要課題。作為農業大省,該如何『調結構,轉方式』,帶著這個重大而又受到普遍關注的問題,記者專訪了省農委副主任白雪華。

  白雪華說,我省在農業結構調整上的確存在著糧食比重過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緩、綠色食品產業沒有形成整體市場優勢的困難,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有利條件,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國家政策調整倒逼農業結構調整。今年國家降低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提高收購標准,這『一降一提』大大壓縮了玉米種植的收益空間,成為倒逼種植結構調整的一個動力。二是消費結構轉型昇級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當前國內農產品消費需求呈現向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增長的趨勢,而我省在這一領域具有較強的供給優勢。三是工商資本加快進入拉動農業結構調整。近年來,隨著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步伐不斷加快,給農業帶來了先進的理念、人纔、技術和營銷渠道,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四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助力農業結構調整。在深入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中,培育了一批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奠定了組織基礎。同時,農村金融、保險和服務業的興起,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利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農業結構調整,每一次調整面臨的形勢任務和目的要求都不一樣。白雪華說,做好新一輪結構調整必須深入分析市場需求和我們的供給優勢,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市場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在確保糧食產能提昇的基礎上,堅持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真正把優勢調強、產業調大、布局調優、效益調高。通過深入調研,我們認為做好結構調整這篇文章,重點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強市場需求分析,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農業結構往哪個方向調,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因此,調整農業結構,需要分析是基礎、是前提。要通過專業機構、專業人員,對國內外市場進行專業化分析,給出相對准確的需求信號,引導農民、合作社科學安排生產。根據目前需求信號,大方向是下調玉米面積,調減下的面積用於適當擴大水稻生產,發展食用型大豆、雜糧雜豆和蔬菜等經濟作物。各種作物具體種植結構,要在市場需求分析基礎上合理確定。要逐步改變趨同的種植結構,在有市場需求的品種和有供給優勢的地方,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引導、建設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一品』村。

  二是延伸產業鏈條,創造並分享加工營銷環節的增值收益。要把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引入農業。在『種得好』基礎上,進一步向下游產業延伸,形成全產業鏈。要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通過互助合作、股份合作、引入工商資本等形式,逐步由單純的種養業向加工領域延伸,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強市場營銷,抓住『互聯網+』給農產品營銷帶來的新機遇,引導分散的農民、合作社開展網上銷售,通過點對點營銷、定制營銷、體驗式營銷等多種方式,將我省具有明顯『生態、安全、優質、綠色有機』特征的優質農產品的『差異化價值』賣出來,讓廣大農民更多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收益,促進農業由總主量最大化向總收入最大化轉變。

  三是積極應對『天花板』與『地板』的雙重擠壓,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和生產成本『地板』抬昇雙重擠壓下,在調結構和轉方式中,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要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權』分置辦法,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要強化創新驅動,大力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推動單產、品質、效益同步提昇,促進節本增效。要圍繞建設億畝生態高產標准農田,加強耕地保護和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田基礎建設標准,間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責任編輯:張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