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1日訊 (記者 陳顯春 郎艾迪 ) “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產生的餘熱,供給智能玻璃溫室使用;生活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成中水,再作為垃圾發電廠冷卻水。”伊春市伊春區在昔日垃圾填埋場上建立的兩條循環產業鏈,現如今已打造成現代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溫室裡栽培的鐵皮石斛。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正在發電的垃圾焚燒廠主控室。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該園區位於伊春區鐵路一道口內,原來是伊春區、烏馬河區和翠巒區的生活垃圾場。據伊春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高東亮介紹,通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園區共有生活污水淨化再利用和生活垃圾處理再利用兩條產業鏈。那麼,兩條產業鏈是如何運營,又如何產生經濟效益的呢?
據園區內污水處理廠廠長呂明超,該廠將中心城區生活污水及垃圾滲濾液處理後,中水作為園區熱電廠、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鍋爐冷卻水,同時在夏季還可以作為綠化灌溉用水以及混凝土攪拌站、彩磚廠生產用水,從而達到中水的循環利用。污水處理後產生的污泥,經脫水、發酵、堆肥、造粒等無害化處理工序,制成富含多種元素的高效花卉有機肥,供給智能溫室使用。僅回收利用中水和有機肥兩項,每年創造的產值達480多萬元。
生活垃圾由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焚燒處理,電能並入國家電網,產生的餘熱為園區內企業級居民供熱,爐渣由環保型磚廠作為生產彩磚的原料進行再利用。據伊春中科環保電力有限公司垃圾焚燒發電廠廠長董錫海介紹,該廠年處理垃圾12萬噸,發電8600萬度,回收利用爐渣生產彩磚1500萬塊,年產值達到6000萬元。
智能溫室裡的蔬菜。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園區內伊春現代化智能玻璃溫室是利用這兩條循環產業鏈的典型代表。智能溫室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分為觀賞區、種苗培育區、花卉培育區和綜合農業示范區。據高東亮介紹,溫室利用垃圾焚燒廠產生的餘熱供暖,僅這一項就節省成本40萬元,而溫室生產的蔬菜和為全市綠化提供的花卉,又能創造50餘萬元的效益。現在,溫室內正在實驗名貴中藥材鐵皮石斛的栽培,若成功效益將更加可觀。
在這兩條循環產業鏈上,制磚廠、混凝土攪拌站等均已投產,在伊春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醫療垃圾等已完全做到循環再利用,產生清潔能源創造出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大改善了伊春市的環境面貌,提高了市民的生活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