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月11日訊 2014年發布《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後,全國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將陸續出臺,未來高考將在形式和內容、招生錄取方式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也意味著高中的教學方式將相應改變。如何應對改革後的高考?怎樣在競爭中處於優勢?10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就學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學生要知道喜歡什麼學會自主選擇
記者:為什麼中學時期就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熊丙奇: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人的一生,無論是昇學還是就業,都需要進行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小抓起”,中學時代就應開始有職業規劃的意識。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後對學校的滿意度偏低,有調查顯示,6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這說明了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目標,選擇大學和專業時過於盲從。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讓學生懂得興趣,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以分數論成敗,注重個性發展,這樣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纔能不困惑,不後悔,在選擇中做最好的自己。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也是適應高考制度的改革。將來的高考文理不分科,增加六選三科目組合,外語一年考兩次,這些都要求學生自主去選擇。
家長要懂得放手不要緊盯分數
記者:學生如何對自己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熊丙奇:需要學校、學生和家長三方面的配合。學校要開設課程,講授職業生涯規劃的相應知識和技巧,並開設一些興趣課堂、社團等。家長要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選擇,培養孩子獨立搜集信息和認識自我的能力。不要緊盯分數,關注其個性發展。學生要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在中學時就要確立目標,是參加高考、出國還是直接就業,這些都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不要盲目追求名校,追求熱門。
記者:如果中學時期確定的生涯規劃之後沒有執行怎麼辦?
熊丙奇:隨著能力的提高,思維方式的轉變,有時並沒走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之路,這是正常的現象。職業生涯規劃並不是一定要按照這個規劃一直走下去,而是培養一種規劃意識,培養自我分析能力,懂得獨立思考,這種潛移默化的培養,即使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也會比他人更優秀,受用終身。有個性發展的學生將更受高校歡迎
記者:應該根據哪些方面進行志願填報?
熊丙奇:如果考生分數超過一本省控線,首先考慮在一本院校中選擇一個好學校,從而獲得比普通院校更多的學習資源;如果考生的分數在二本、三本省控線上,建議選擇一個有特點的好專業,這樣可學到更多的特色專業技能,以便更好地就業。要根據名次找學校,名次修正系數的換算公式為去年的招生計劃/今年的招生計劃,由此推算,今年考生投檔分名次所對應的去年名次=今年的投檔分名次×名次修正系數。
記者:高考制度改革後,什麼樣的學生更受歡迎?
熊丙奇:高考制度的改革,文理不分科,擴大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綜合素質高的學生會具有競爭力。將來的高考在多評價體系下,將沒有“偏纔”和“怪纔”,任何有個性發展的學生都將受到學校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