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3日訊 (闖壘 記者 郎艾迪)12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順利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組建以來,該中心在平臺建設、儀器設備、人纔隊伍、成果轉化、運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1年底,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出發,並基於黑龍江的糧食生產及雜糧資源優勢,科技部依托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和大慶中禾糧食股份有限公司,批准建設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黑龍江省農業領域第三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旨在集成國內外相關的科研成果、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圍繞雜糧自主研究開發新品種、新工藝與新裝備,積極進行雜糧工程化技術成果的轉化。
2013年,建成了14000平方米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心,建設了雜糧淀粉、膨化食品、飲料加工,模擬移動床色譜分離,超聲波提取等11個中試車間,融合了15條中試生產線;新增價值2000餘萬元的儀器設備66臺套,5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設備利用率均達到80%以上。中心還建有雜糧栽培、植物保護、農產品加工、食品安全溯源等24個研究室,設立種質資源保存庫、科研孵化器、博士後及高級訪問學者工作室等研究平臺。組建期間,中心成功轉化重大工程化科技成果9項,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陝西、雲南等雜糧主產區建立了26個雜糧良種繁育和技術示范基地,累計示范推廣面積47.18萬公頃,實現核心示范區增產10%以上,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
研究中心一直以國家相關政策及雜糧產業需求為導向,中心采取外引內培、合作研究等方式,培育了120名行業人纔,還以解決行業共性問題為目標,在雜糧品種選育和高效栽培技術、雜糧深加工技術、雜糧工程化技術轉化等方面突破關鍵技術51項,其中,由中心自主研制的『模擬移動色譜分離裝置及分離技術』等多項技術經專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第三代高純果糖關鍵生產技術』、『模擬移動床色譜分離裝置及分離技術』等2項成果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心申請專利28項,審定雜糧品種3個,開發雜糧新產品24種,逐步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雜糧生產體系和加工技術產業化體系,形成了從生產、工藝、設備、標准,到產品的良性互動的全產業鏈條工程技術模式,為企業大規模、標准化生產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