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8日訊 元旦一過,年關將至,很多人都會接到各類飯局邀請,同學聚會、單位年會、同事聚會、朋友相聚、戰友聚會、家人聚會、客戶聚會等等,類型各有不同,而與往年不同的是,時下不少“微信群”或其他社交軟件朋友群裡的成員,年前紛紛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大家聚在一起當面交流,成為年前聚會家族中的“新成員”。
年前飯局紮堆“應酬族”跑不停
“從元旦上班到現在,我只在家吃過一頓晚飯,參加各種聚會、各種飯局,身體累夠戧,也覺得挺愧對家庭……”13日,張先生對記者說。
張先生是一名律師,平時工作很忙,每年元旦後春節前這段時間,算是工作相對清閑的時間,可這段時間,卻是各種聚會集中的時候。
“上個星期,初中同學聚會、大學同學聚會、寢室兄弟聚會、社會一些好哥們年底聚會、自己所在律師事務所同事聚會……一個接一個,每頓都喝得不少,人也感覺特別疲勞。”
市民孫先生對此也有同感。他從元旦假期開始,也幾乎每天都有飯局,不少朋友都以“快過年了”為理由,將大家召集在一起聚聚,主要是聯絡感情,如果不去,會駁了朋友面子,所以無法推辭,必須參加。
還有一種就是與工作相關的各種飯局。
孫先生經營一家小型廣告公司,市場競爭如此激烈,客戶就是資源,特別是一些老客戶不但不能流失,還必須要不斷加深感情,於是,每年春節前,他都要將這些客戶分撥召集在一起聚一聚,為以後的合作打好堅實基礎。
這類與工作相關的飯局最“難吃”,很多人表示很無奈,他們說:“工作飯局水很深,有領導在場,要奉承領導,有客戶在,還要巴結客戶,精神很緊張,特別費腦子,說是吃飯,可基本都沒吃啥,大多就是喝……”
特別是一些做銷售的基層工作人員,他們一到年底飯局更是紮堆,要做出好的業績,請客吃飯必不可少,年關將近,答謝客戶和單位的同事、領導,一定少不了,勞心勞神。
各種“群”成新寵“線下聚餐”受追捧
信息時代,人們空前感覺到互聯網帶來的便捷,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低頭族”,玩起微信。同鄉群、同事群、戰友群、朋友群、初中同學群、高中同學群、大學同學群……誰的微博等社交軟件或手機裡沒有幾個群,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現代人。
每天只要一翻看微信、微博,就會看到有人曬聚會、曬食品、曬有趣狀態,與傳統的同事群、戰友群、朋友群、同學群裡成員都互相熟悉不同的是,如今很多微信群或社交軟件群裡的朋友,雖然不大相識,卻熱衷從線上走到線下組織聚會,這類聚餐,儼然成了新年飯局的新類型。
李先生是名油田職工,去年加入到了一個老鄉群,幾個月時間,這個群的成員就突破了200人,前段時間,群主和幾個群裡的活躍成員張羅組織一次“群聚會”,經過周密籌劃,第一次聚會已經成功舉行。
據李先生講,群裡想參加聚會的老鄉可以在群裡自願報名,采取AA制,每人出資100元,舉行時間和酒店的地點都提前告訴大家,為了方便大家的到來,還有熱心群友義務找來大客車,讓胡路一輛、東風新村一輛,在指定地點和時間接送大家,想得相當周全。
李先生說:“和以往參加的聚會不一樣,這些人雖都是老鄉,但互相之間幾乎都不認識,年齡相差得也比較懸殊,彼此之間感覺既陌生又熟悉,但聊起來還是有共同話題的,大家彼此也都很真誠,感覺挺好的,很多人認識後還成了朋友。”
張女士今年32歲,家住湖濱花園小區,是一名資深的微商,她之前加入了一個微商聯盟,大家通過微信互相學習、交流經驗,互相推介產品。前段日子,由群主張羅,這些互相之間大多從未見過面的微友走到了線下,在春節前聚了一次。
張女士說,聚會那天來了20多人,大家從事什麼行業的都有,最初見面時,大家有些拘謹,沒有平時在網上放松,但交流一段時間後就好了許多,大家通過飯局互相認識、互相熟知,介紹彼此的生意,分享新的理念,挺開闊眼界的,不少人表示,類似聚會以後可以多搞。
於先生和周先生都是太極拳友,上個星期,二人隨一大群拳友去了五常雪谷游玩,而後從那裡出發,歷時6小時,徒步16公裡,翻越兩座山嶺,登上羊草山頂峰,穿越林海雪原到達吉林延邊界雪鄉,勝利完成中國最美雪線穿越!
隨著社交軟件的興起,以社交軟件為平臺組建的各種“群”越來越受年輕人的追捧,而對於每天工作忙碌的人們來說,組織“群”裡的成員進行“線下聚餐”成為一種新穎的聚會類型。
年前聚會多包房預訂火
記者從市區多家大中型酒店了解到,從元旦前開始一直到近日,各大酒店包房的預訂率特別高,尤其以晚飯時間段的預訂率最高。
位於讓胡路區香港街附近的西華酒樓一直以擁有大桌聞名,店內有大、中、小包房三十六間,店內的“龍江第一桌”同時可容納60人以上用餐,名聲在外。
該店工作人員介紹說,酒店從元旦前開始,每天訂桌量都很大,至今仍是如此,這其中有家宴,也有企業年會和一些團體聚會……
另外一家酒店的前臺工作人員介紹說,從元旦前開始,酒店就不停接到各類預訂包房的電話,且以晚餐居多,目前已經超過去年同期的訂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