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8日訊(記者許俊鵬 印蕾)唐代渤海國時期,經濟非常繁榮,利用從大唐引進的先進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術,渤海人就在以渤海鎮為核心的火山熔岩臺地上種植響水大米。因其品質優異,被渤海國王當做進攻給唐王的貢品。據記載,公元705年,渤海國進貢給唐王朝的貢品中,有“鹿、馬、稻、鰭”,其中“稻”指的就是響水大米,成為中國最早有史料記載的大米貢品。

響水大米。東北網記者 許俊鵬 攝

響水大米。東北網記者 許俊鵬 攝
在第二屆黑龍江-北京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博覽會(2016年貨大集)上,響水大米吸引了眾多首都的客商。響水米業的代表趙成祥告訴記者,公司通過響水水稻專業合作社33個分社,在寧安市渤海鎮、東京城鎮建立了響水大米種植基地,經營石板地稻田近5萬畝。根據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歐洲權威農產品檢測機構檢測,響水大米的鈣含量是普通大米6倍、越光米4倍;含有維生素VPP(維生素B族群的一種)對頑固性皮膚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通過參加此次年貨大集,讓響水大米走上越來越多的尋常百姓餐桌,也讓更多的消費者感受到龍江深厚的稻米文化內涵。”響水米業銷售總監李和春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