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8日訊(記者 張雋珊)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就是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在經濟新常態下,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不僅是解決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而且是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中國新一輪發展的新引擎。市政協委員許鵬建議,充分利用互聯網將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轉化為創新創業優勢,以“互聯網+”思維帶動學生成功創業。

市政協委員許鵬。東北網記者 張雋珊 攝
許鵬表示,目前,大學生創業還處於初始階段,並且仍以傳統的創業模式為主,創業形勢不容樂觀。除了缺乏自身創業意識外,學生創業的社會環境優化不夠、學生創新與創業之間的聯系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學生創業模式與信息化融入度還不高也制約著目前學生的創業。學生創業的培育和引導,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需要政府、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外,更需要充分利用當下互聯網經濟發展勢頭,以“互聯網+”思維促進學生成功創業。
許鵬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要為學生創業提供個性化扶持,在簡化大學生創業審批程序,放寬對創業的注冊資金和場所的限制,減免創業行政收費,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等基礎上,結合學生文化水平高、綜合素質高、社會經驗少的特點,引導其從事與所學專業或興趣對口的創業項目,將個人興趣、專業與創業方向結合起來。學校或相關政府部門應針對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人脈資源、企業管理和銷售渠道等情況,開展創業實訓、模擬運作、孵化培育等公共服務,並鼓勵和引入民間和社會力量組織專門的創業指導機構,為創業者提供法律、投資、財會等專業服務。
許鵬建議,對學生創業企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企業,應充分運用“互聯網+”新理念,將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完美融合,走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的路子。對於學生創立的小微科技企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為企業打造一個開放式創新平臺,采取“眾包”模式,匯聚全社會的創新力量,並以此為載體,為客戶提供各類個性化的服務和體驗,加快企業創新和個性化發展步伐。適應新型創業型孵化平臺的特點,簡化登記手續,對“眾創空間”的房租、寬帶網絡、公共軟件等給予適當補貼,盡量降低搭建平臺的成本。開展學生網上創業模擬實訓,提高創業人員的操作能力。打造學生電子商務創業實踐基地。積極引導學生電商企業進駐電商創業園,為學生電商企業提供電商培訓、電商企業孵化和運營的一體化服務。同時,可考慮將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的申請對象擴大到創業的大學生,擴大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的來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