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龍江這一年·2015】綠色食品實現全國戰略布局
2016-01-26 07:55:2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龍江這一年·2015】“龍江綠”從原料美好到品牌依戀的嬗變

  黑龍江日報1月25日訊 從獨有的生態底色到市場上的響亮名片,從印象中的“原料美好”到市場上的“品牌依戀”,回望2015,綠色食品產業的風生水起,無疑是黑龍江經濟發展的濃重一筆。


  從事多年綠色食品研究的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院長石彥國說,我省在“十二五”收官之年,明晰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策略,出臺落實可操作的一系列措施。全省各地各部門通過一系列的推介、宣傳、展示,包括舉辦展會、設立旗艦店、開展品牌建設、渠道建設等等,把我省綠色食品大省的資源優勢名片打造得很亮,不僅得到了消費者的認知,還得到了投融資企業的認知;不僅增加了綠色資源在國民消費中的產地認知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資源本身賦予的價值,也為“十三五”創造了良好發展勢頭。

  具體什麼原因使我省綠色食品產業風生水起?石彥國院長對此的解析漸次展開。

  問題導向尋出路

  “綠色黑龍江,中國大糧倉。”作為中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基地,我省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和超群的產業基礎優勢,全省7000多萬畝綠色食品基地,約佔全國的1/4;全國每8個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中,就有1個來自黑龍江。“綠色黑龍江”之稱,名副其實。但是,良好的產業基礎並不意味著必然能夠贏得機遇、贏得市場,多年來綠色食品和農業發展面臨的“種強銷弱、量大鏈短、質優價不優”的無奈,就是市場的回答。針對問題,一場關於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未來發展大計的戰役在黑土地上拉開序幕,一個立足解決“三個挑戰”的發展策略清晰呈現——第一個挑戰是解決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再通過“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第二個挑戰是實現從農業產品的生產、初級加工向深加工的轉變;第三個挑戰是實現從天然的保障向品牌保障、渠道保障轉變。

  經過近20年打造已奠定堅實基礎的綠色食品產業,至此踏上了跨越發展的嶄新征程——省委、省政府將綠色食品產業納入全省重大產業戰略部署規劃中,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強力推進;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綱要》和《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市場推廣工作方案》;建立綠色食品市場推廣聯席會議制度;省財政每年安排8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綠色食品產業,其中投入2億元推動短板的營銷渠道建設。

  種管結合保“真綠”

  綠色食品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全省農業系統和各地按照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把脈綠色食品基地環境質量狀況,切實保護基地生態環境,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主動適應新常態,把實施標准化貫穿基地建設全過程,創新路,強措施,切實提昇“種得好”的水平。通過招標方式選擇具有資質的監測單位,對全省326個、7209萬畝的綠色食品基地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組織開展綠色食品標准化基地專項檢查,從機制上確保“種得好”;直接培訓師資和骨乾1000多人,延伸培訓20多萬人;編寫、下發綠色食品技術“明白紙”、“操作歷”10萬多冊,從技術上保障“種得好”;分品種建設綠色、有機食品示范基地,從典型示范上帶動“種得好”。同時,通過變定期監管為常態監管,終端檢測與過程控制相結合等形式,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完善抽檢制度,強化證後監管,建立質量追溯機制,推行質量承諾制,切實提高質量安全水平。目前全省已有266家綠色有機食品企業進入追溯體系,三年內將實現全覆蓋。

  品牌渠道添雙翼

  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省貿促會緊緊圍繞黑龍江省綠色品牌建設和營銷渠道建設的總體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先後在全國建設運營綠色有機食品旗艦店100多家,獨立品牌連鎖店超過3000家,使我省綠色有機食品在全國特別是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的影響力、美譽度和市場佔有率大幅度提昇。從賣“原糧”到賣“產品”,再到賣“品牌”,伴隨品牌營銷和市場推廣步伐的加快,“網上眾籌”、“私人訂制”等創新營銷方式不斷湧現;一批有較大潛力的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如“地道龍江”等迅速崛起;北大荒、完達山、黑森、五常大米等一批知名“龍江綠”綠色食品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批以互聯網+為主要商業模式的新型綠色食品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和經營主體登臺亮相;更重要的是,行業內的渠道意識、品牌意識大大提昇,綠色食品資源變成資本的步伐越來越快,已經形成一些可以直接投資的窗口和平臺,前來對接合作的國內外戰略投資者越來越多。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呂博

【專題】龍江這一年·2015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