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龍江這一年·2015】89家綠企邁入"億元戶"
2016-01-26 07:55:2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龍江這一年·2015】綠色食品產業緣何風生水起 

  黑龍江日報1月25日訊 “綠色黑龍江,中國大糧倉”——這是黑龍江綠色食品市場推廣活動的宣傳主題,也是黑龍江省在國內外最亮的一張名片。如今,無論在消費者心中,還是在浩瀚的食品市場上,黑龍江綠色食品已經成為高端優質農產品的代名詞。

  從賣“原糧”到賣“產品”,再到賣“品牌”……龍江這一年,綠色黑龍江的品牌依舊明亮,但其內涵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00多家專營黑龍江綠色食品的旗艦店、3000家獨立品牌連鎖店鋪向全國;北大荒、完達山、地道龍江,一大批“龍江綠”綠色食品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五常王家屯、大慶市乾緒康、肇東熙望谷物,一大批依托綠色食品基地進行產加銷一體化運作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迅速崛起;“生態龍江”、“糧身定制”、“龍蛙農業”、“小飯圍”,一大批以互聯網+為主要商業模式的新型綠色食品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和經營主體層出不窮。黑龍江綠色食品的這些變化,眾人矚目;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的風生水起,得到廣泛認可,並正成為投資熱點和創新創業題材;黑龍江的綠色資源,正在變身資本優勢和產業優勢。

  是什麼促成了黑龍江綠色食品的巨大變化?答案就在2015年全省上下一心的合力攻關和探索實踐中——

  技術“鄉土化”創新“種得好”

  綠色、有機食品是否“種得好”,關鍵在標准化

  2015年,我省把標准化貫穿基地建設全過程,通過技術標准“鄉土化”、“八化”生產強基地、分品種做示范等創新路推動“種得好”,實現了建設一處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帶動一個地方標准化生產,從而不斷提昇“種得好”的水平。

  目前全省已制定基地各類技術操作規程100多個,進一步完善了標准技術體系。2015年,圍繞“種得好”,以實施主推技術、推廣主導品種和提昇標准化為重點,推行了“規劃科學化、環境優良化、農田方條化、設施配套化、生產標准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規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基地“八化”建設。開展了基地農戶精准培訓。全省共舉辦省級標准培訓班5期,直接培訓師資和骨乾1000多人,延伸培訓20萬人次,做到每個自然屯有1-2名懂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的“明白人”;組織專家編寫並下發綠色、有機食品技術“明白紙”、“操作歷”10萬多冊,有力消除了技術推廣“死角”,解決了標准落實的“最後一公裡”。綏濱縣通過推廣“稻田養蛙”技術,降低農藥使用,既節約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2015年全縣推廣面積50萬畝,農民增收7500萬元。

  與此同時,依托綠色食品企業和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在全省范圍分品種建設13個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基地。如依托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建設有機水稻基地800畝;依托大慶市乾緒康米業有限公司,建設1000畝有機雜糧示范基地;依托肇東市甜嫂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1000畝有機玉米示范基地;依托黑龍江立濤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建設500畝綠色食品馬鈴薯示范基地。這些典型基地在標准化實施、病蟲草害防控、質量監管等方面進行試驗示范,已經成為“保綠”的“示范田”、標准和科技推廣及使用的“樣板田”、培育新型農民的“教學田”,農戶增收、農業增效的“致富田”。

  環境生產雙普查自我加壓保“真綠”

  為了“種得好”,確保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真綠”,2015年,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開展了省內全覆蓋的綠色有機基地環境普查工作,並在全國首開先河,對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進行了全面的專項檢查

  基地環境普查包括土壤、水和大氣等三類、25項環境指標的檢驗檢測。通過招標方式選擇三家具有資質的監測單位,全省326個、7209萬畝的綠色食品基地一個都不落。其中土壤檢測指標包括PH值、總鎘、總汞、總砷、總鉛、總鉻、總銅及有機質、氮、磷、鉀、陽離子交換量等12項;灌溉水的檢測指標有9項;空氣檢測指標為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等4項。目前,已完成大部分樣本的檢測工作,預計1月底全部完成;3月份之前組織有關專家根據基地環境監測結果,繪制全省基地環境質量監測圖,對全省綠色食品基地環境進行常態化監測。

  首次進行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專項檢查行動覆蓋面廣,針對性強。共涉及55個縣(市區)的96個基地,涉及基地單元數量為868個、村8214個、農戶213萬戶。這次專項檢查行動,主要圍繞“投入品”使用、標准化生產、基地與企業對接,以及主體責任落實等影響基地建設問題,按照“縣自查、市檢查、省抽查”的方式,逐縣、逐鄉、逐村、逐地塊進行檢查,邊查邊完善,邊提高,進一步落實了基地建設的制度,促進了基地與龍頭企業對接,從機制上確保了“種得好”。目前,國家級綠色食品標准化原料生產基地已對接產業化龍頭企業400家,對接面積4635萬畝,對接率達到85.6%。

  借勢發力四條通途助力“賣得好”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二屆黑龍江—北京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博覽會(2016年貨大集),實現訂單銷售1.12億元,現場銷售70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7.3%和5.1%。打開了京津冀市場與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產地對接的一扇窗

  自2014年綠色食品產業被納入黑龍江省重大產業戰略部署規劃中,黑龍江綠色食品品牌和渠道建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市場推廣之路。

  這條路,包括線下線上兩條主線,與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展銷會推廣的節奏環環相扣,保障了消費者能夠在第一時間購買到安全、放心的龍江綠色食品;

  這條路,被稱為“四種渠道模式”——即旗艦店、連鎖店、主流超市、電商網絡;

  這條路,立足華北、華東、華南三個區域,覆蓋全國,延伸到居民社區。

  截至2015年底,我省在全國建設運營的綠色食品旗艦店已超過100家,獨立品牌連鎖店已超過3000家。

  一年間誕生如此多的銷售終端,這種高速度的擴張,彰顯了綠色食品大省發力市場的決心和力度,更得益於觀念的更新和理性的借勢。

  省貿促會會長鄂忠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旗艦店的建設,依托省農墾總局、森工總局、供銷社及各市地在全國各地設立的銷售網點,采取市場化方式,通過競爭,確定一兩家主導品牌或渠道大品牌作為行業領軍企業;連鎖店的渠道建設,也充分整合北大荒、黑森、寒地黑土等黑龍江知名品牌已建立的渠道和品牌資源,借勢發力。”

  為了凸顯旗艦店對產業整體形象的展示功能,更好地發揮支持輻射、物流配送、承攬加盟的營銷總部功能,我省在綠色食品旗艦店建設中不只在選址上細細考量,對經營范圍也有詳細的要求,一是只銷售單一綠色食品品牌;二是只銷售黑龍江省各類綠色食品品牌;第三種是允許混品經營,但銷售渠道經銷的產品中獲得認證的綠色食品比例要達到70%以上,並全面應用溯源體系,其餘的30%限定為日常消費品,基本上就是蔬菜、豆腐、雞蛋這些鮮活產品,其規范化、標准化的程度可見一斑。

  連鎖店的功能則主要是銷售,多設於城市居民社區、具備獨立經營門面或設在超市、商場、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內的店中店。渠道還下沈到全國各地的主流超市。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組織綠色食品市場推廣聯席會議制度認證的綠色食品,以單個品牌或黑龍江綠色食品整體形象進入超市,成為大眾日常采購的一部分。

  “作為企業,我們最看重的就是營銷渠道。政府幫忙搭建的綠色食品銷售渠道,數量之多、覆蓋面之廣,是我們單個企業永遠無法企及的。這個營銷通路的搭建,相當於在企業與市場之間鋪設了一條‘黃金大道’。”采訪中,許多企業由衷地為政府的出手相助點贊。

  旗艦店、連鎖店、進駐超市——逐步深入的組合拳,使得黑龍江綠色食品的線下渠道織成了實體經營的密網。與此同時,線上渠道、電商平臺也相伴成長。在與成熟電商平臺合作同時,我省目前正在打造國內最大的綠色食品展覽+交易平臺華南城,一些誕生於本土的“互聯網+農業”的電商企業和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現代化的倉儲、物流、O2O、電子商務……這一切,對於黑龍江綠色有機食品產業而言,已不是新鮮事物。鄂忠齊說,我們要構建的“大數據”營銷平臺,從產業鏈上游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品牌識別系統出發,到掌控和分析營銷網絡真實的銷售匯總數據,為價格機制形成、物流管理提供決策信息;再到打造信息化管理平臺,為線上交易、價格引導、數據統計提供支持;最後到質量檢測監督,實時把控食品質量安全,將真正實現線下線上的互聯互通。

  實行投入品“准入”機制推動“管得好”

  “從田間到餐桌”,真正讓消費者放心的綠色食品,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

  2015年,我省通過專項整治與常態監管相結合,終端檢測與過程控制相結合等形式,突出“投入品”控制,加大認證產品抽檢力度,形成基地監管聯動機制,不斷提昇“管出來”的水平。2015年抽檢產品808個,合格率達99.7%,比去年提高0.4個百分點,對1個抽檢不合格產品取消標志使用權。

  加強監管,各地有實招有辦法,一些市縣設立有獎舉報監督電話,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綠色食品基地管理的責任意識;已創建國家級標准化基地290多萬畝的龍江縣,基地生產涉及5萬多農戶,針對點多面廣的實際,實行基地農戶聯保責任制,使每個基地農戶都能很好地行使監管權利;創建35萬畝全國綠色食品標准化原料水稻生產基地的蘿北縣,堅持制度建設推動監管,先後制定了基地《投入品管理制度》、《基地管理辦法》、《生資市場管理辦法》等21個相關的規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約束工作,嚴格監管投入品的使用。

  基地質量管理的關鍵在投入品管理。2015年我省探索新路,在同江市和五常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推廣“統一采購、定點銷售”和“統一采購,統一發放”的投入品經銷使用模式,切實發揮引導示范作用;同時積極推進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按照農業部“稍有不合、堅決退出”的精神,大力推進質量“退出”機制。

  目前全省已有超過50%的綠色食品企業進入追溯平臺,計劃三年內實現全覆蓋。去年,建議國家取消1個產品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一些地方還注重結合本地實際,開拓“管得好”的新途徑。同江市依托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組建了綠色食品網絡監管服務中心,建立了市鄉村三級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機構,他們還與北京農科院合作,利用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開發建立了綠色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目前已錄入監管信息186萬餘條;企業將原料采購、加工批次、加工過程、倉儲物流、銷售記錄等信息實時錄入到網絡系統,通過系統整合鏈接自動生成每一批次產品的追溯查詢二維碼,相當於給產品注冊了一個“數字化身份證”,真正做到了“來源可溯、流向可追、質量可控、責任可查”。

  瞄准小散亂做出大品牌

  圍繞如何整合品牌,各地各部門進行了卓有成效探索

  由省綠色食品展銷協會組織的50家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及銷售企業,通過股權眾籌的方式組建了黑龍江地道龍江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1.0版產品開發,吸引了一批戰略投資者的關注,並迎來首筆注資。省農委按照產地、產品質量相一致的原則,采取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方式,嘗試推進“一品一牌”、“多品一牌”及區域品牌,與此同時,圍繞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區域品牌整合也在進行中。省森工總局確立了“六統一”的原則經營管理品牌和開發目標市場,從而實現了從品牌標識、企業標識、產品包裝等多方面的系統整合。一些地市通過引進銷售龍頭和電商平臺,發揮渠道作用整合產品品牌,推動了品牌建設。

  伴隨著探索實踐,一批有較大潛力的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的迅速崛起和一批知名“龍江綠”綠色食品品牌不斷壯大,綠色食品大省實現了從賣“原糧”到賣“產品”,再到賣“品牌”的轉變,基地、企業、生產者和市場的渠道意識、品牌意識大大提昇;同時,綠色黑龍江產業發展的品牌建設思路也日漸明晰——

  一是推進代表性區域品牌孵化工程,建立母子品牌發展體系。積極引進和培育行業領軍企業和著名品牌企業,通過產業聯盟、兼並、控股以及母子品牌發展等方式,整合運營本土品牌,做大做強優勢、知名品牌,提高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二是用品牌引領專項產業計劃,實施“中央廚房工程”。在米業、畜牧業等專項振興計劃中,把品牌作為改善供給格局的重要抓手,從預包裝品、半成品做起,實現集體化、標准化、專業化、產業化生產預制食材,降低終端經營成本,保障優質產品到餐桌最後一站;形成中央廚房供給分銷給餐飲主體的工業化、多元化食品加工系統及運營模式。逐步打造龍江中央廚房概念、體系,培育一批“中央廚房”品牌主體。三是建設供應鏈綜合服務品牌,做實渠道支橕。扶持一批立足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用“互聯網+”統籌資源、聚合流量進行供應鏈管理的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村合作經營組織。四是打造“食品安全區”品牌,推動綠色黑龍江從天然保障到品牌保障渠道保障的資源資本化運營。加快華南城綠色食品博覽城建設,在功能定位上由農產品及綠色食品集散中心昇級為省域性農產品、綠色食品安全區;支持具備條件的市、縣開展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縣(市)建設;引導從事綠色食品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品牌內涵和標准規范管理生產過程,促進好基地對接大品牌。

責任編輯:呂博

【專題】龍江這一年·2015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