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27日訊 2015年的11月9日對劉靜怡來說是痛苦的一天。從2013年開始苦心經營的創業並沒帶來預想的成功,投資人提供的8萬元啟動經費、27萬元的貸款全部賠光,創業項目也作為貸款抵押物被一知名的互聯網公司收走。劉靜怡創業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有專家認為她是成功者?記者近日走進這個“失敗”的創業團隊進行了采訪。
創業大賽成就“包租客”
“有人擁有名牌手包卻不天天使用,有人需要這樣的名包卻買不起,我的‘包租客’平臺就是一個可以連接名包擁有者和短期使用者的P2P平臺。”2013年,劉靜怡即將大學畢業時參加了一個在北京舉行的手機App創業大賽,當時她這樣介紹創業項目。
劉靜怡學的是會計專業,參加這次創業大賽是她和父母之間的一次“賭博”——如果比賽成績不好就放棄創業,回哈爾濱參加一國有銀行的入職考試。
最終,劉靜怡獲得了三等獎,她告訴記者,三等獎就是安慰獎,她賭輸了。
就在劉靜怡打算回哈爾濱時,事情出現了轉機。一位投資人聯系到她,表示願意提供8萬元的項目啟動資金。條件是這8萬元將作為原始股,同時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不得接受其他投資人的風險投資。有機會可以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劉靜怡想也沒想就簽了合同。
我省一位創業導師賈波表示,雖然創業比賽並不等於創業,但我省乃至全國的各類創業創新大賽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創業實踐機會,學生不但有機會和創業方面的專家以及企業人士交流,還可通過比賽知道自己的創業項目是否有前景,甚至會直接在創業大賽上獲得資助。我省高校應進一步鼓勵大學生參與全國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並給予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
營銷“燒光”啟動資金
和劉靜怡組隊參賽的同學並沒有創業打算。於是劉靜怡找到了她的高中同學佳木斯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張凱、哈爾濱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的胡峰,以及胡峰的同學王曉江一起在哈爾濱開啟了“包租客”。
上線的第一個月,“包租客”營業額就達到了8000多元。不過劉靜怡很實誠的告訴記者:“名包的資源都是家人和朋友免費提供的。根據品牌不同,一周的租金在300至800元不等。當然,第一批租用名包的客戶幾乎也是我的朋友和家人,他們還領取了3折的優惠卷。”
2013年12月末,“包租客”的營業額達到了近4萬元,但8萬元的啟動資金也幾乎見底。劉靜怡和3個創業合伙人基本都沒有什麼工資,只能保證基本的生活。但即便這樣精打細算,8萬元的啟動資金在2014年2月“燒光”了,幾個創業者不得不向家裡借錢維持。
失敗的“成功者們”
其實,劉靜怡知道我省出臺了很多針對大學生創業者的優惠政策,但由於之前和投資人簽訂的合同中的相關條款,她不能隨意接受投資。
我省一位高校創業課程教師認為,在校大學生的創業課程中,缺少法律、金融方面的課程,而缺乏相關知識會導致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對投資與合同缺乏基本認識,這是我省高校未來開展創業課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劉靜怡在投資人的幫助下,又通過P2P貸款方式獲得了27萬元的低息貸款,抵押物就是“包租客”整體項目。
從2014年到2015年11月,“包租客”項目幾經起伏,雖然有過一段時間的業績爆發,但隨著營銷資金捉襟見肘,業績斷崖式下滑。同時由於管理問題,還出現了名包損壞的情況,這讓劉靜怡賠了不少錢,“包源”也不斷減少,到最後幾乎無包可租。
最終,劉靜怡決定放棄“包租客”,伙伴們也都支持她的選擇。當然,她沒有背負巨額債務,一家互聯網企業願意接手“包租客”項目,因此劉靜怡不需要償還貸款和利息。
采訪中,胡峰一直表示,創業經歷是最大的財富。“我的編程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因此在一個二手車交易的互聯網公司找到了一份月薪1.2萬元的工作,畢業兩年的學生很難拿到這麼高的工資。這說明我們在‘失敗’中找到了‘成功’。”王曉江和胡峰進入了同一家公司,月薪也在萬元左右。
劉靜怡則從老板變為“打工仔”,接手了“包租客”的互聯網公司邀請她繼續參與這個項目,只不過項目名稱已改變,經營范圍也變為多類奢侈品的租用和交換。張凱和劉靜怡一起進入了項目組,兩人並沒有向記者透露他們的薪資。
賈波認為,劉靜怡團隊的創業看上去是失敗了,但在更宏觀的層面上卻是成功了。“的確,‘包租客’破產了,但既然有人願意接手,說明這個項目是有價值的,誰敢說未來這個創業項目不會創造奇跡呢?更何況,創業成功率在發達國家也極低,但在創業過程中產生的新理念、新技術卻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大眾創業能夠激發人們的創新精神,是萬眾創新的基礎之一。從這個層面來說,劉靜怡是一個成功者。她不但進行了商業創新,也讓自己和幾位創業伙伴有了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