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日訊 寶清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曾經是遠古人類生存的家園。近年來,寶清縣深入貫徹《文物保護法》,依法管理、加大保護和文物基礎工作力度,積極推進文物事業不斷發展,文物遺址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利用,全縣文物保護事業呈現不斷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寶清縣有各類遺址408處,其中國家級6處,省級6處,是我國首批文物保護先進縣,也是黑龍江省第一個全國文物保護先進單位,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物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城市發展的積極力量。近年來,寶清縣委、縣政府將文物保護工作作為文化發展繁榮的戰略任務,始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把提昇寶清文化遺產大縣影響力作為工作的主軸,特批經費,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建設。
寶清縣地域遼闊,文物遺址點多面廣,這給文物保護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寶清縣博物館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作用,采取專兼職結合的辦法建立了文物保護隊伍,在全縣聘請了16位距離遺址近、素質高、責任心強、熱愛文物事業的村民擔任文物保護巡視員,每年對其組織培訓,並對有貢獻者予以獎勵,形成了"上下貫通、專兼齊備、網絡健全、動靜結合"的文物保護執法檢查新局面。2007年,寶清縣政府撥專款為文物管理局配備了文物保護稽查車,提高了巡視的效率和文物保護的成效。
炮臺山北斗七星祭壇是國保單位炮臺山古城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規模最大、保護最好的祭祀壇臺。2010年,炮臺山古城遺址因周邊村民放牧植被、城牆、城壕被嚴重破壞,出現了水土流失現象。寶清縣博物館積極爭取國家文物保護資金242萬元,建起了3000延長米的圍欄和103平方米的護房,安裝了監控,設立專人24小時看護,技術保障和安全保障十分完備。2015年,寶清縣博物館聯合縣人大對國保單位啟動了“綠色保護”工程,在炮臺山遺址植樹1萬餘株。如今,炮臺山上植被繁茂,遺址得到有效保護。
近年來,寶清縣博物館積極爭取國家、省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支持,十二五期間,確立了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碑設樁、炮臺山古城遺址圍欄工程、炮臺山古城遺址砂石路工程、雁窩島古城遺址維修保護工程等文物保護項目,獲得國家文物保護資金540萬元;省保單位偽公署維修項目爭取到省文物保護資金180萬元,有力地推動了寶清縣文物保護工程。日前,青龍山護坡保護工程、炮臺山保護工程已被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文物保護數據庫,預計將獲得國家文物保護資金790萬元。
2015年,全國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第二階段中,省專家組對寶清縣可移動文物進行認定,認定國家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9件,三級文物44件。目前,寶清縣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223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4件。有古生物化石類、石器類、陶器類、鐵器類、玉器類、骨器類和銅器類等。
為了提高全民保護文物的意識,寶清縣博物館每年都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化遺產日等活動,深入到村屯、學校、工廠和黨政機關,走上街頭,發放宣傳單,設立圖片展,進行文物法律法規的普及宣傳。每年七一,聯合各黨委組織全縣黨員到十二烈士山、炮臺山等遺址參觀,緬懷革命先烈,增強乾部群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目前,加強文物保護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成為廣大乾部群眾的自覺認識和行動。
經過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寶清縣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成效卓著,2000年,榮獲國家文物局頒發的"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2003年,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先進縣"光榮稱號;2006年,被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先進單位;2009年,寶清縣博物館被省文化廳和省文物管理局評為全省“國保”單位保護標志樹立工作先進集體,館長李筠獲“國保”單位保護標志樹立工作先進個人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