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雙鴨山寶山區創新社區食堂經營模式 『愛心食堂』讓老人有所養有所為
2016-02-07 07:50:2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唐海燕 楊軍 劉曉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2月7日訊 “竹板一打連聲響,聽我把社區食堂講一講;社區食堂辦得好,空巢老人喜洋洋。想要吃飯不用生火,不用電,拿起飯卡到食堂……”這是日前記者在雙鴨山市寶山區采訪時,74歲的低保戶李春艷表演的自編快板書《社區食堂贊》。

  李春艷贊的社區食堂是寶山社區運行近半年的“愛心食堂”。去年5月,新上任的市委書記孫?第一次到寶山區走訪調研時,發現一些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身殘者、低保戶等弱勢老年群體吃飯難是個大問題,於是向區領導提出建議能否開辦社區食堂,方便困難群眾吃飯。

  去年6月,寶山區委、區政府帶頭在全市實施“社區食堂便民工程”,在紅旗和躍進兩個街道辦事處各選擇一個社區為試點,主要服務對象為轄區內60歲以上低保老人及二級以上殘疾群眾等困難群體。

  據了解,兩個社區食堂總投資240萬元,其中紅遠社區食堂面積258平方米,宏如社區食堂面積73平方米,兩處食堂可同時為230名老年群眾提供就餐服務。去年8月11日,社區食堂正式開業後,每天就餐點一到,家住附近的老人們便接二連三來到食堂排起長隊,花上一兩元錢吃上一頓“便宜到家”的豐盛飯菜。

  在寶山區居住了55年的李淑榮老人,老伴患有老年癡呆癥,平時離不開人照顧,一日三餐成了大難題。有了社區食堂,一下子解決了她家吃飯難的愁心事。自打紅遠社區食堂開業那天起,她每天都來買飯菜。

  “五個一點”形成愛心合力

  “為了保證轄區弱勢老年群體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安全,社區食堂采取民辦公助的經營模式,資金保障方面推行‘五個一點’經營理念。”區委書記劉志強告訴記者。

  “五個一點”包括:居民自己拿一點,低保老人及二級以上殘疾人早餐花1元、午餐花2元,轄區內60歲以上普通老人只花5元的成本價,就可以吃到豐富的飯菜。社區食堂也對外開放,對社會提供微利就餐服務。目前,寶山區開辦的社區食堂達到收支平衡,略有結餘。

  政府補貼一點,區政府牽頭打基礎,解決經營場所、啟動資金的門檻問題,負責裝修並配套好廚具、灶具、電器、桌椅等固定資產,承包經營企業接手即可營業。食堂正式運營後,區政府在水電、取暖等費用方面給予一定減免,降低運營成本。

  民政救濟一點,民政部門發揮職能作用,開展走訪慰問送溫暖、為老志願服務、敬老愛老宣傳等活動,為社區食堂送去大米、白面、豆油等。

  社會捐助一點,除社會愛心企業、團隊、個人主動捐助外,還啟動了“愛心敬老”項目,確保愛心幫扶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


 

  經營者奉獻一點,社區食堂經營者制定服務承諾,用微利經營的標准為老人提供就餐服務,把實惠和方便讓給百姓。

  “四位一體”保障長久經營

  “開辦社區食堂單靠某一方面工作根本無法支橕食堂長期經營,只有政府職能部門、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及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通過科學建立‘四位一體’的聯動機制,保障食堂可持續經營。”區長蓋煥友表示,“四位一體”聯動機制是指企業為食堂經營主體,社區為食堂提供服務,街道辦事處進行全面監管,政府派出專人進行指導,幫助食堂經營者解決運營中遇到的問題。

  記者看到,社區食堂在把實惠和方便讓給群眾的同時,規范了衛生、服務標准;制定廚房管理及菜品采購等規章制度;推出每周菜譜,提供點菜服務;設有電子監控,實時播放廚房衛生及菜品制作流程。

  此外,還為就餐群眾准備了報刊雜志、象棋跳棋、便民雨傘、愛心藥箱等物品。為了照顧行動不方便的老人,食堂還有上門送餐的業務。

  “愛心食堂”實現老有所為

  寶山區的社區食堂不是大鍋飯,不養懶人,對就餐人員實行動態管理,各盡所能,服務社區。

  根據就餐人員的年齡、愛好、身體狀況,社區把老人劃分成八個小組,發動老人參與社區公共環境、治安管理、信訪接待等工作,成為“八大員”。

  74歲的李淑榮,發現有居民對新建小區供熱方面問題反響較大,及時將情況上報給社區和辦事處,她就是“輿情信息員”;61歲的姜淑梅,看護小區綠化樹木,成為“義務護林員”;60歲的王淑珍,負責樓下周圍400米范圍內的衛生,成為“衛生監督員”;63歲的焦露,主動為行動不便老人義務送飯,成為“義務送餐員”。

  還有“政策宣傳員”、“收費催繳員”、“治安巡邏員”和“矛盾調解員”等,在“八大員”的協助下,小區環境更整潔了,治安更穩定了,鄰裡關系更和睦了,各項費用收繳率也大大提高了。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