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風雪中大橋的『脊梁』
2016-02-15 10:34: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木蘭大橋指揮部負責人馬歆瑞十分感慨地說:“如果把地方政府和沿線群眾的支持看成木蘭大橋的第一層‘路基’,那麼施工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奉獻就是大橋的‘鋼筋、沙子和混凝土’。”這裡的施工人員和技術人員中不少人來自陝西、浙江和北京,離家上千公裡,七八個月不能與妻兒父母團聚;木蘭縣距離哈爾濱只有百公裡,不少家在哈爾濱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多是三五個月纔能回一趟家。他們和一線的工人一樣奮戰在一起,甘心做大橋的鋪路石,也正是有了無數這樣的“石子”纔架起了木蘭大橋的鋼筋鐵骨。

  為建大橋失嬌兒

  孫濤是大橋建設者的一名普通技術人員,家在鎮江,到建橋基地的時候,兒子纔兩三個月大,由妻子一人照料。一來就幾個月不能回家。有一天,孫濤的妻子給他打電話說,孩子發燒,燒得厲害,希望他能回來。正在大橋工地的孫濤接到電話後,趕緊讓妻子抱孩子去醫院。

  那個時候,正值大橋建設的關鍵時期,項目指揮知道此事後,也勸他回去照看一下兒子,孫濤執意留下來。和他住在一起的一名技術人員說,孫濤忙完工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兒子的病情。兒子在醫院救治幾天,因病情嚴重而夭折了。聽到這個消息,孫濤在夜裡嗚嗚直哭。然而,第二天他忍住悲傷,白天依舊工作在工地上。孫濤一直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務,纔返回家中。

  為大家就得捨小家

  今年31歲的A5標段總工王鑫,大學學的專業是土木工程。王鑫沒有想到這個專業的選擇,讓自己足跡從西北走到了東北,參加了陽明灘大橋的建設,又開始參加木蘭大橋的建設。去年四月,王鑫進駐大橋工地,到今年一月份,一直沒有回過家。因為工地的信號弱,微信信號不好,即便想念妻子和孩子,也得看看是否能打出去電話。最高興的是信號好的時候,可以和家人視頻,親吻屏幕中的女兒。王鑫把女兒的照片放在手機裡,夜裡醒來可以隨時“看到”孩子。“孩子小無法照顧,父母年齡大了,有個頭疼腦熱也無法照顧,都扔給妻子一個人了,心有愧疚,可是我選擇了這個職業,就得有擔當,為大家就得捨小家了,以後有機會再補償對妻子的歉疚吧。”

  A4標段的項目經理王振有家在北京,孩子面臨中考。從四月份進場,只有今年元旦回了一趟家,在家只待了兩天就返回工地了。看著妻子因為操勞有了白發,孩子忙功課,也不能陪在身邊,心裡有很多遺憾。“每次離家回工地的時候,心裡總是酸酸的,要是妻子有些埋怨心裡還好一些,可是她默默承擔著一切。”

  木蘭大橋項目工程部技術員周雲龍,兩年前大學畢業後,就到大橋指揮部工作,雖然家在哈爾濱,三四個月回不了一趟家。帥氣的小伙子,因為忙工作再加上在野外工作,眼下,還沒有女朋友。父母很是著急。周雲龍總是安慰父母,等忙過這一段時間,等大橋通車之後,我就找女朋友。

  為夫送衣到工地

  周雨是一名鉤機操作手,每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尤其晚上工作很辛苦。這幾天天氣寒冷,周雨的妻子希望丈夫回家暖和幾天,等天氣轉暖再回工地。周雨拒絕了。無奈,周雨的妻子知道丈夫腰不好,就給他做了一條厚厚大棉褲送到工地來了。周雨說:“穿上這條棉褲,真是暖和多了。零下四十攝氏度也不怕了。”

  李鳳和譚宏宇是賓縣的農民,家離工地不遠。農閑之後,兩個人就到工地上了。今年40歲的李鳳說,這麼多年,還沒有遇到這麼冷的天哪。因為在外邊工作,兩個人的臉都有不同的凍傷。看到天氣冷,家裡都催他倆回去。“這點冷算啥,再說人家來自北京、西安、鎮江的建設者們都幾個月沒有回家,我們更不能回去呀,這個時候,正是備料關鍵期。”李鳳和譚宏宇每天早上不到六點就開始到戶外工作,一天得乾十多個小時。因為出汗,兩個人每天得換三副鞋墊,棉手套磨壞了兩三副。

責任編輯:楊禹

【專題】學講話 謀振興 闖新路

【專題】我為家鄉龍江點贊

【專題】龍江生產建設湧春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