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3日訊 過年給小孩子壓歲錢是家庭每年的固定節目,由於“禮尚往來”的傳統,很多小孩的壓歲錢都是左手進、右手出,壓歲錢漸漸淪為走過場。
今年春節,你發出去多少壓歲錢?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市民給孩子壓歲錢的起步價是200元,不少市民直呼壓力太大,應該給壓歲錢“瘦身”。
最少得包200元
在市民王先生的記憶裡,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給家裡的爺爺奶奶磕頭拜年後還有紅包拿。
王先生說,自己沒成家前,都是父母給親戚的孩子壓歲錢,自己成家後,就得自己掏錢給了。“家裡人的孩子給得肯定不能少,一般都是一人給500元,關系稍微遠一點的親戚家孩子或者單位同事、同學的孩子,最少也得給200元,這200元已經是起步價了,沒法再低了。”
這個春節,王先生光壓歲錢就支出了約3000元。
給來還去變了味
春節回老家一趟,家住龍鳳廠西的張女士,其7歲的兒子收到了近5000元壓歲錢。
楊女士從小在農村長大,每年發出去的紅包和兒女收到的紅包金額基本上持平。楊女士覺得,發紅包是你來我往,就是圖個過年的氣氛。
楊女士回憶,十幾年前,壓歲錢基本上都是5元、10元、20元,“現在沒有200元,真的是拿不出手。”近兩年來,她家紅包開銷佔不少,而且每年這筆開銷呈上昇趨勢。
楊女士說,中國是人情社會,注重禮尚往來,為了社交需要也好,為了面子也罷,動輒三五百,甚至上千元的壓歲錢紅包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別人給自己兒子200元,過後還得給回去,而且人家給200元,自己給回去時還得加100元。遇到家裡沒小孩的,得一筆筆把賬記上,等到對方家裡有紅白喜事時隨回去。
呼吁減少壓歲錢
生和妻子緊縮家裡的開支,因為對於他們這樣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婚小夫妻來說,過年的花銷實在不少。
張先生說,這個春節,夫妻倆花銷接近7000元,其中給親屬朋友家的孩子包紅包就花了2500元,而夫妻倆一個月的收入纔6000元左右,這使他們頗感壓力。
家住月亮灣小區的趙女士說:“我們姐妹6人,各家經濟條件不一樣,家族裡小孩子多,每年給孩子們的壓歲錢都得不少錢,而且都是互相給來給去,失去了意義,也麻煩,後來,我們姐幾個就研究,給每個孩子的紅包就包100元錢,數量不多,各家也都沒負擔,孩子們也沒什麼意見,大家都覺得不錯,我覺得這一做法值得推廣。”
市民孫先生說,他曾經在香港工作過一段時間,據他了解,盡管香港人均收入很高,但過年的紅包,普通人家只包幾十元錢或一百元港幣,就是意思意思,大家彼此之間都沒負擔,又喜慶又吉利。
記者采訪中也了解到,一些家庭覺得親屬之間彼此給壓歲錢這件事沒什麼意思,乾脆互免。也有一些市民認為,過年給晚輩壓歲錢是一種不可少的傳統,體現長輩對小輩的一種關愛,但支持減少壓歲錢的數額,比如包50元或100元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