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3月4日訊 “晚上我聽有人敲牆,還以為進小偷了,聽了半天發現是隔壁那個老太太敲的。”哈市南崗區某小區有一位空巢老人,每天的“工作”是撿垃圾囤在家裡,近日垃圾堆倒塌,老人被埋在裡面出不來了,只好敲牆向鄰居求助。2014年3月8日,記者就報道過這位老人不斷往家撿垃圾的事兒,當時經過社區工作人員耐心說服,老人纔同意將屋內垃圾清走。不想時隔兩年之後,老人的房間再次被垃圾佔滿。
埋垃圾堆裡出不來敲牆向鄰居求助
3日,記者趕到老人家,一推開門就有難聞的氣味撲鼻而來,40平方米的房子被近2米高的垃圾堆滿。“1號晚上我聽有人敲牆,聽了半天發現是隔壁老太太敲的,把她家門推開縫一看,她被垃圾埋著出不來了,讓我們幫幫忙。”鄰居宋女士講,自己趕緊給社區打電話,工作人員到現場一看就傻了眼。“垃圾堆得門都要推不開了,我們趕緊先清理了門口一部分垃圾,把門打開,確認老人沒事,在門口將食物和水遞進去。”工作人員介紹,2日他們開始從老人家中清出垃圾,期間老人一直躲在角落一堆垃圾裡不肯出來。
清垃圾引老人不滿 裝“暈倒”鬧起脾氣
記者在門口向屋裡找了半天也沒發現老人的身影,社區工作人員喊了兩聲一直沒人應答。一位工作人員說:“上午還在屋裡呢,她應該出不來呀。”擔心老人有危險,記者從垃圾堆上爬到屋裡,用鐵鉤翻開垃圾找人,發現老人躺在幾堆破紙殼下面,閉著眼睛一動不動。記者喊:“大娘,大娘,怎麼不吃飯?”又用力戳老人的手,老人始終沒反應。
這把在場所有人都嚇壞了。社區工作人員馬上撥打了120,救護人員趕到後,拎著擔架從垃圾堆上爬進屋,要把老人抬上擔架。此時老人忽然睜開了眼睛,開始用力掙紮,並說:“你們把我的東西拿走了,還想把我也抓走。我不走,我家這麼乾淨這麼好,我就要在家呆著!”
垃圾已清出三大車老人被送醫院
3日14時,老人被送上救護車送往醫院,記者注意到,老人氣力不足,已不能自己站立。“應該是垃圾堆突然倒塌把她埋在了裡面,以後我們會定期到她家查看清理。”社區工作人員表示,老人家中已清理出三大車垃圾,目測還要幾天纔能全部清理乾淨。
14年3月,記者曾報道過這位老人,老人姓齊,已經80多歲,由於兒女不在身邊,老伴去世後她就開始每天撿垃圾,這種生活方式至今已持續五六年了。兩年前,社區工作人員曾幫老人進行過一次大清理,而老人的鄰居們告訴記者,近兩年老人仍是把撿垃圾當成“職業”,“老太太平時應該是從垃圾堆上爬進屋裡的吧,而且屋裡連上下水都沒有,我們勸過很多次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哈市老人拾荒成癮非個案
案例一
垃圾太多進出只能靠爬
2010年,新一辦事處轄區發現一位拾荒成癮的老人。老人所住的50多平方米房子裡,除吃飯的碗筷外全是垃圾,多得只能爬著進出,僅剩一個人躺著的地兒,垃圾堆到樓道裡還被鄰居“舉報”。記者問:“這麼多廢品怎麼不賣啊?”老人答:“再等一些日子,現在價格太低。”幾天後,老人撿的垃圾終於被街道辦人員拉走,老人也去兒子家住了。
案例二
垃圾沿牆堆出30米長龍
道外區北小六道街21號附近,一位60歲左右的老太也喜歡收集垃圾,一米多高的垃圾沿一幢保護建築外牆堆出30多米長。據勝利辦事處城管辦梁女士介紹,老人撿垃圾已有三年,居民們多次來反映,街道辦先後清理過四五次,道外區行政執法局也來清理過兩次,但清完了老人就往回撿。
心理專家:典型的老年囤積癥需更多陪伴
據道裡區建國街道辦社區心理健康諮詢中心主任李強介紹,老人撿垃圾是患囤積癥的表現,這些老人往往不缺錢,但生活上找不到樂趣和支點,非常沒有安全感,於是將情感附著於撿拾的垃圾上。堆滿垃圾的空間能給老人一種被蠶繭包裹般的愜意和安全感,而失去物品的念頭則會使他們驚恐萬狀。
李強建議,這些老人大多很孤獨,兒女們應該多陪陪他們,幫助他們培養興趣愛好,引導他們與其他老人多交流。據以往案例,當地社區可考慮將這些老人納入環保志願者行列,讓他們“上崗”幫小區清潔,順帶賣掉一些垃圾廢品。這樣,老人漸漸有了環保意識,生活也有了豐富內容,最後會自覺放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