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14日訊 “真是做夢也沒想到啊,我和總書記坐在了一排,還離得那麼近!”3月11日晚,參加全國兩會的我省全國人大代表、甘南縣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坐在駐地房間的電腦前,通過視頻和村委會班子成員及部分群眾連線,傳達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了解並部署村裡的工作。
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代表團參加審議。回憶起見到總書記的那一幕,付華廷依然滿懷激動,他對村民們講,總書記的講話就是動力,“大家要鉚足勁兒好好乾。”
“我在北京開會,你們在家裡辛苦了!”“總書記的講話都看電視了嗎?”“大棚都咋樣了?”付華廷對村委會的乾部們邊說邊問。
“總書記特別關心農民,問了很多關於農業的問題。總書記提出發展不能守株待兔、固步自封,要在市場環境下、競爭中求發展。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啟發,我們興十四村就得按這個辦!”一提起和大農業有關的話題,付華廷就很激動,“現代化大農業就得規模經營、連片種植,種高品質的東西,向要效益出發,既要‘種得好’還得‘賣得好’。這些年,我們村就是這麼做的,纔有了今天的成果。”
據付華廷介紹說,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互動發展之路”的要求,截至目前,興十四村已初步實現這“四化”。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全村2%的勞動力入社,負責全村10萬多畝的土地種植,同時代耕周邊村屯30萬畝土地,合計年產糧達6億斤,98%的勞動力從土地得到解放,從事二三產業。在產業化方面,不再是光賣原糧,更注重搞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從種植到收割到加工到倉儲物流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實現了“賣生態、賣環境、賣安全”。在信息化方面,去年和藍天集團合作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通過三個月的運轉,如今已實現了網絡購物“村村通、戶戶通”,既能把城裡的好東西賣到農民手裡,也能把綠色產品通過網上賣到城裡去,讓農民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生活質量。電子商務平臺還融合了便民服務、村務公開等功能與信息。在城鎮化方面,興十四村更值得驕傲:農民離開了土地,但沒有離開家鄉,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打工掙錢,這樣好的發展機遇,還吸引了9000多名外來人口前來就業,小村逐漸向小村鎮演變。
興十四村,人稱“龍江第一村”,在致富路上,始終先行先試,領先一步。上世紀70年代,全省第一個磚瓦化村;2000年後,建成了每戶200多平方米的別墅。從年輕小伙兒乾到兩鬢斑白,付華廷做村黨總支書記,一乾就是44年。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讓一人受窮,不讓一人掉隊!”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為21600元,2011年達到31200元,去年人均收入為76000元……在付華廷帶領下,興十四村發展之路越走越暢。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興十四村把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你來看看就知道了,我們村裡環境那叫一個好啊,我們呼吸的是1.5萬畝人工松林的新鮮空氣,是天然氧吧啊。大家住的是單體式花園別墅,吃的是綠色、健康的有機食品,孩子上學從幼兒園到高中不出村、村民就醫不出村、養老不出村,多方便啊。”付華廷說,老人們夏天能遛彎,冬天屋子暖和,都可高興了。
據介紹,近年來,興十四村村民保障標准不斷提高,醫療、教育、養老服務設施日趨完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怎樣讓老鄉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順暢,付華廷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拿興十四村來說,就是依靠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土地規模經營,連片種植,通過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大市場推動農業發展。我們村子,現在更像一個中心村鎮,教育、醫療、養老等公益事業都辦好了,小城鎮的建設也就加快了步伐。至於農民,我們讓多數人從土地上走出來,少數人種多數地,使農民在獲得土地流轉金和土地入股分紅的同時,還能通過到企業打工、發展規模種養或到家庭農場、合作社打工等途徑實現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最重要的是農民離土不離鄉,家裡有什麼事兒也好照顧,這多好啊!”
兩會期間,付華廷白天參會審議,晚上寫建議,時間緊張,也很辛苦,但他還是惦記村裡。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黑龍江省代表團審議後,他給村裡打電話,告訴要看看新聞聯播,讓全體乾部黨員群眾都受受教育。“散會之後,我就會把總書記講話精神帶回去,在全體黨員群眾中抓好落實,用抓好工作的實際行動報答黨和總書記的關懷。”
“付書記,你在北京開會辛苦了!給你匯報一下家裡的工作,兩個大棚香瓜都已經定植了,開始在網上預售了。草莓都賣出40箱了!你放心,一切都按預計進行著呢!”村委會的人在電腦那一邊回答。
“總書記提的中國夢,要大伙兒共同圓,要創新,要拼搏,實現發展成果共享。只要堅持再堅持,夢想總會實現!”付華廷說。興十四村通過“興村網”把當地生產的有機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