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關彥斌:不能用西藥理論評價中藥好壞
2016-03-16 11:00:14 來源:生活報  作者:張立 李國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3月16日北京專 電最近,哈市很多孩子都患上了感冒,不少家長在朋友圈裡吐槽流感凶猛。在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葵花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彥斌成了很多代表的『特約醫療顧問』,大家都來詢問他吃什麼藥能抵御感冒,恢復得快。關彥斌說,他在兩會中提出了調整中藥新藥審批政策的建議,希望有更多中藥能盡快推廣,讓更多國人受益。

  談緊迫國外正在加大中藥研發與應用

  關彥斌說,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中藥慢西藥快,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吃西藥。但實際上,從藥品的研發過程來分析中藥和西藥纔更加客觀。西藥屬於試驗學科,研發都是用小白鼠等動物體來檢驗實際效果的。中藥則是經驗學科,是幾千年來中醫在通過治療過程中,不斷在病人身上總結出來的實用經驗。關彥斌告訴記者:『西藥藥理藥性都能說明白,但有時中醫無法講得特別清楚,但它就是管用,這個誰也不能否認。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就代表著國外都對中醫有很大認可。』

  關彥斌前段時間去國外考察,讓他驚訝的是,外國超市在銷售一種膳食調理劑,實際上就是中成藥,國外的企業也都在加大中藥研發與應用。而且很多外國農場都在種植中藥,這讓他很有緊迫感,覺得國內中藥領域很快就會被別人追上了。

  談癥結去年83個中藥獲批僅佔新藥1.71%

  『為什麼中藥產品更新有時沒有西藥快,這是因為在審批、研發過程中的一些限制導致的。』關彥斌給記者舉了一個2015年關於中藥審批的數據。2015年國內共審批中藥新藥83個,佔全部批准上市和臨床研究的1.71%。而按照現行規定,新藥從研發到上市需要8到10年,這就是為什麼中藥總是老面孔的原因。

  另外,關彥斌說,現在對中藥審核時,多采用西醫的體系來評價,比較看重試驗,輕視臨床。這就脫離了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實際經驗,因為中藥一些藥性不能像西藥那樣表述十分清晰,結果很多中藥在審批過程中被拒之門外,這都是現在中藥研發、生產遇到的難題。

  『目前咱們省有180餘家藥廠,其中真正形成規模的不過30餘家,另外百餘家都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新產品投入大,審批困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談建議

  中藥審評應『寬進嚴管』

  對於存在的問題,關彥斌建議,從產品審批方面應該效仿國外『寬進嚴管』原則,對現行中藥新藥審評辦法進行論證並進行修改。

  另外,就是要站在中藥自身特性的角度來降低六類新藥和改劑型准入門檻。借鑒美國對於OTC藥品的改劑型原則,對一般改劑型實行備案制,而不要求臨床試驗研究,這樣中醫藥企業纔能不斷創新,而不是在改劑型方面就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

  第三是國家評審專家結構還要調整,中藥是實踐學科,應該讓那些長期在一線工作,掌握中醫藥理論和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家加入。

  關彥斌說:『中醫起源是中國,所以如何評價中藥新藥,應該有中藥特色的理論和評審辦法。這樣中藥纔能更好的發展。雖然中藥新藥研發困難比較多,但在去年兼並三家企業的基礎上,今年還要繼續兼並兩家。把咱龍江中藥產業發展好,打造出更多能夠造福國人的中藥產品。』

責任編輯:姜繼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