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深刻理解習總書記『兩個不能忽悠』哲學內涵加快推動林業資源型城市綠色化轉型發展
2016-03-29 08:52:1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高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實事求是”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對於黨的成長和事業進步起到了巨大的引導支橕作用。當前,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發揚實事求是精神、踐行實事求是思維已經成為一個必須要回答好的新命題。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來到黑龍江代表團參加審議,就推進龍江全面振興,總書記講到“人不能忽悠經濟,更不能忽悠自然”。“兩個不能忽悠”用充滿哲學智慧、最接地氣的東北方言,深刻闡釋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精髓,指明了我們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所應該堅持的基本態度。深刻理解“兩個不能忽悠”哲學內涵,筆者對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林業資源型城市如何在新常態下實事求是推動轉型發展,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認識。

  一、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看,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黨中央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新表達

  “實事求是”一詞,最初出現於《漢書·河間獻王傳》中,原本指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方法。1941年毛澤東同志結合民主革命實踐,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對“實事求是”作出了新詮釋,即“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一詮釋,不僅使“實事求是”成為了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成為了黨的思想路線。

  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的歷史實踐證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回顧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只要是堅持了實事求是,黨的事業就能夠不斷取得勝利;反之,如若背離了實事求是,黨的事業就會受到損失甚至嚴重挫折。在革命戰爭時期,面對軍閥割據、外敵入侵等嚴峻形勢,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通過“槍杆子裡出政權”的革命行動,建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經濟落後、發展停滯的突出問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開展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提出了“發展纔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找到了打開中國經濟發展大門的“金鑰匙”。在改革開放深化時期,面對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現實矛盾,先後以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引導我們國家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和諧穩定。歷史證明,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是保證事業成功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我們黨立足發展實際,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再一次繼承和發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對“三期疊加”所表現出的產能過剩矛盾日趨突出、生產要素成本加快上昇、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日益顯現、財政金融風險潛在增大等嚴峻挑戰,對經濟發展的規律趨勢作出了“新常態”這一重大戰略判斷。之所以說是規律性判斷,是因為在經濟體量迅速增大、要素投入不可持續、資源環境約束異常緊張的現實條件下,我國持續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已經無以為繼,必然的要轉變為中高速,這是經濟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也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它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中央作出“新常態”這一重大戰略判斷,是清醒認識現實國情這個“實事”,辯證分析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從實際出發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戰略選擇,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的新實踐,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與時俱進中的新發展。


 

  二、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我們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戰略選擇,而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同樣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避免教條、避免本本,把握好三個辯證關系。

  一是“進”與“退”的辯證關系。進入新常態後,經濟增速放緩,如果單純看經濟增長數字變化,片面地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開始衰退,甚至認為工作重心可以不在經濟建設上了,那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因為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由既互相矛盾、彼此對立,又互相聯系、彼此制約的兩個方面、兩種因素構成的,它們之間又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進”與“退”就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相互轉化的一對矛盾。為此,適應新常態,我們應辯證地認識到,這種“退”是以追求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為目標,目的是通過積極的“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營造經濟社會在更高階段發展的新臺階。正如總書記在參加審議時所講,“我們講經濟發展新常態,為的是適應發展形勢變化更好謀劃和引領發展,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有效率的發展;我們講經濟發展新常態、不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而不是矛盾的、相互排斥的。”

  二是“動”與“靜”的辯證關系。新常態是相對於過去老常態、舊常態而言的。“新”,本身就是動,就是變;而“常態”,又是一個相對長期、相對穩定的狀態,是一個時期之內的相對靜止,即不變。關於新常態的“變”,正如總書記概括的那樣,體現在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個方面。關於新常態的“不變”,那就是在國內外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經濟發展要素條件沒有顯著突破的前提下,新常態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保持。所以,適應新常態,要求我們不僅應充分把握“新”,更應准確認識“常”,實事求是地拿出“動”的衝勁兒,保持“靜”的韌勁兒,按照總書記提出的“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急躁不行,浮躁更不行”的要求,采取更加有利於長遠發展的措施,更好地推動龍江全面振興。

  三是“點”與“面”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系的,是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系。新常態作為一種“普遍性存在”,是由眾多“個性化的小存在”匯聚而成的。我們國家地域廣闊,地區差異性大,這就決定了在總體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中,各地在發展節奏、質量、轉型重點等方面會存在不同。就拿經濟增長率來說,全國各地普遍由高速轉向了中高速,但是去年,重慶和貴州兩省的經濟增速卻分別達到了11%和10.7%,實現了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之所以出現突破新常態的跨越式發展,是因為這兩個省前期生產要素集聚到了一定程度,而且找到了適合的新型產業與發展路徑,所以其經濟高速增長並不是否定新常態,而是更加實事求是地適應新常態。這個“點”與“面”辯證關系的實例,啟示我們要立足各自實際,挖掘優勢潛力,以更加主動有效的方式適應新常態。

  三、從林業資源型城市綠色化轉型發展的視角看,“兩個不能忽悠”是新常態下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遵循

  就伊春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既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主體生態功能區,又是典型的林業資源型城市,在較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我們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簡單粗放的木材生產,這種發展模式,雖然支橕了林區的開發建設,但也形成了“一木獨大”的產業結構,並導致了森林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天保工程實施以來,特別是隨著2011年和2013年我們率先全面停止主伐以及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伊春舊有的發展模式走向了終結,轉型成為了我們唯一的出路。

  那麼轉型怎麼轉?往哪裡轉?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歷史辯證地分析伊春的“實事”,歷史地看,那種不計生態代價,靠超負荷的資源索取來換取短暫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也是不負責任的;辯證地看,如果單純地保護生態,而不注重發展,我們的保護同樣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在准確把握客觀實際的基礎上,我們認識到伊春要“求”的應該是一條生態與經濟融合、保護與發展並行不悖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我們要走好這條轉型之路,在新常態下實現新作為,更應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將總書記“兩個不能忽悠”的要求更好地踐行在具體實踐中。

  一是實事求是地將生態建設放在優先位置。作為國家主體生態功能區,保護好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國家賦予伊春的首要責任。近年來,我們高舉生態保護大旗,深入實施天保工程和《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始終堅持保護是前提、是基礎,全面加強森林培育和生態修復。“十二五”期間,全市森林覆蓋率由83.9%提高到84.4%,林木總蓄積由2.56億立方米提高到2.92億立方米,先後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地區。“十三五”期間,伊春將堅持按照主體生態功能區定位,以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放大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效應,全面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讓我們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二是實事求是地培育和推動生態產業發展。伊春經濟發展最具優勢、最可依托的要素就是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珍貴的綠色資源。為此,在接續替代產業的生成上,我們決不犯“項目飢渴癥”,始終做到“三個堅決不上”(污染環境的堅決不上、破壞資源和生態的堅決不上、高耗資源的堅決不上),通過大力培育生態產業,促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近年來,按照省委提出的“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的思路,我們著力培育發展了以“紅藍黑黃+林藥+林畜”六條優勢產業鏈為主的森林食品產業;以避暑觀光、養生養老、休閑度假為主的生態旅游產業;以地道藥材種植、加工為主的北藥產業;以家具制造、木制工藝品生產為主的木業加工產業;以北紅瑪瑙、桃山玉、鉬礦為主的綠色礦業。這五大產業既保證了資源和環境不受破壞,又充分釋放了我們的自身優勢,在不忽悠經濟、不忽悠自然的同時,促進了經濟增長動能加速轉換。“十三五”期間,伊春將按照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辯證發展觀,堅持“做大一產、做優二產、做強三產”的思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加快提昇五大產業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生態與經濟融合共進。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指導我們中國發展實踐的重大理論支橕和方法指導,面對新常態下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只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兩個不能忽悠”,纔能保證轉型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纔能真正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進而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勝利。 (作者系中共伊春市委書記)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學講話 謀振興 闖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