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11日訊 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的樺南縣,今年大幅調整種植結構:玉米調減面積37.3萬畝,“糧改經”面積26.4萬畝,“糧改飼”面積5000畝。這是最近幾年來,樺南縣調結構力度最大的一次。
3月末的樺南,春風中含有絲絲的涼意。褪去了春雪的黑土地,在陽光下泛出黑色的光亮,靜靜等待著馬上開始的一場春耕……
記者在孟家崗鎮群英村遇到了剛弄完木耳菌的農戶王永亮。王永亮從2月末就開始忙著弄木耳菌了,今年他地栽木耳10萬袋。“木耳真是救了我們一家。”今年45歲的王永亮和妻子一直侍弄家裡的15畝耕地,主要種植玉米和黃豆。效益一直不太好,再加上妻子身體不好,兒子又在讀書,王永亮家成了村裡的貧困戶。兩年前,群英村開始大規模地栽木耳,王永亮也嘗試著種植,第一年地栽木耳8萬袋,扣除各種費用,純收入在4萬元左右。去年地栽10萬袋木耳,純效益5萬多,王永亮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見到農民孫鳳權時,他正忙著喂養林蛙要吃的食蟲。孫鳳權告訴記者,家裡10畝地土質不肥沃。以往種植玉米收成都不好,去年看村裡有種植紫蘇的,每畝純收成在1000元左右,比種玉米效益好。今年縣裡來的技術員說,家裡的地質適合種植紫蘇,而且種植紫蘇難度還不大,孫鳳權決定今年將10畝耕地全部種植紫蘇。“我也要成為萬元戶了。”孫鳳權笑著說。聽說種植紫蘇能賺錢,每畝還有20元的補貼,寶豐村的貧困戶董紅波今年承包了200畝耕
地,105畝種植紫蘇。“看這架勢,今年年底,我就能徹底告別貧困了。”董紅波信心滿滿地說。
副鎮長劉洋說,鎮裡多數土質合適種植南瓜、紫蘇等經濟作物,以往農民種慣了玉米、黃豆,今年縣裡給農民分析對比了種植經濟作物與大田的實際情況及其效益,比如,現在紫蘇葉和紫蘇油以及衍生出的紫蘇蜜,市場前景看好,效益可觀。不少農民看到效益和實際例子後,今年鎮裡種植紫蘇就達17500畝,南瓜24700畝,都是種植最多的一年。
與群英村相隔不足20公裡的梨樹鄉民主村,土地肥沃,土地?情看好。記者看到這裡的農戶多搞棚室蔬菜栽培,大田改種馬鈴薯、紅小豆、香瓜、西瓜、萬壽菊、圓蔥等的居多。
引導農民把種植結構向高效益調整,樺南縣積極做好培訓、信息等各項服務,各鄉鎮又典型示范,今年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