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黑龍江日報舉辦了省內社科界專家學者學習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祝福恩在座談會上發言。黑龍江日報記者 蔣國紅 攝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是我省人民政治生活中帶有標志性的大事,對於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及實現“十三五”目標任務具有裡程碑性的意義,為我省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提出了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對黑龍江,是十分了解的,去年7月在長春市的調研,就是對東北經濟社會發展的立體透視,切片化驗,諸病已知。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針對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抓好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加減乘除’一起做,衝破束縛多方面創造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這已再明確不過,我們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相關實施對策。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代表團審議講話,集中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代表團的講話也是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出發點,對我省工業、農業、對外開放、旅游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方向,明確路徑,確定對策。所以,我們必須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理解、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對我省來說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纔能做到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纔能走出全面振興的“新”路子。
一、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國企內生動力上聚焦發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達到目標,一是穩定經濟增長,二是實現經濟轉型昇級。前者表明不再采取刺激性政策來擴張生產規模,而是激活實體經濟內生活力,因此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的是實體經濟,工業是主戰場,企業是主力軍,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抓好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加減乘除’一起做,衝破束縛各方面創造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這尖銳指出我省工業經濟發展滯後深刻原因。我省國企比重大,至今仍達50%,發展最大障礙在體制機制,使之缺乏內生活力,為此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國企改革的“加減乘除”。“加法”就是擴大增量激活存量,以補短板為重點的“加法”;“減法”就是化解過剩產能,讓不能長的短下來;“乘法”是變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除法”就是簡政放權,破除不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所以,要落實中央關於深化國企改革文件精神,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緊制定我省及各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具體實施意見,著眼提昇國企內生活力,把國有企業改制改組同化解產能過剩結合起來,吸取上一個十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教訓,使國企該重組的重組、該兼並的兼並、該退出的退出,激發國企內生動力。
推進我省改革,就是要解決國企內生活力不足,創新動力不足、產權不明晰難題,這些難題是體制機制之果。如我省龍煤集團萬噸采煤用工多、成本高,別說與國外煤企比,在國內也是落後的,怎麼能有競爭力和效益。我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從供需兩側推進,更加注重提昇供給側綜合效能,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需求平衡躍昇。為此,要在供給側方面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進對“老字號”、“原字號”、“初字號”、“重字號”企業的技術改造,使之轉型昇級。技改創新是內涵為主的發展方式。據測算,“增量資本產出率”即增加單位GDP需要的增量資本,技改大約是2.4,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約為6。技改既全面提昇了技術經濟指標,還拉動需求並提昇了供給側的綜合效能。二是全力發展戰略性新興和高新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據統計,在整個工業利潤負增長-2.3%的條件下,高新產業利潤增速多達8.9%。近年來,高新產業增加值增幅比工業增加值增幅高約5個百分點。但高新產業目前僅佔工業增加值裡佔比有11.8%。高新產業增長還補不上傳統產業掉下的那部分。所以,發展高新產業是我省必然選擇。三是在推進供給側結構動力轉換中抓好國企改革。推進供給側新舊動能轉換,要發揮好有效投資作用,要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強化國有資本運作機制,使政府不要主導項目決策,以在供給側改革中使國企真正成為投資主體,以有效解決工業經濟下降問題。
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發展農業經濟上聚焦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與我省農民代表對話,充分體現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農村工作會議及今年一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是我國“四化”同步的最短短板,農業改革重點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點也在供給側。盡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已下降到9%左右,但在國民經濟中仍是基礎產業,其問題是結構失衡,所以要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定了農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六個任務:即“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去庫存、除成本、補短板”。對農業調結構,王憲魁書記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核心問題是減玉米,3月28日,國家已改變了玉米收儲政策,今年變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政策”,這是典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由此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
從我省農村經濟發展及改革看,調結構要做到“六個調”:一是“調寬”,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改變玉米獨大窄格局;二是“調深”,就是對玉米等農作物進行深加工,延長下游產業鏈。三是調雜,即多種五谷雜糧和豆類,擴大土豆面積。今年2月,農業部提出到2030年把馬鈴薯擴大到一億畝以上,主食消費佔馬鈴薯的30%以上。四是調長,延長玉米加工產業鏈,延長產業鏈是需求側,減少玉米面積是供給側。五是調綠,減少農藥和化肥等使用量,打造綠色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五是調白,就是大力發展蓄牧業和乳品業,使玉米變為飼料實現過腹增值。七是調優,就是打造優質農業,培育優質農產品,這是我省優勢和長板。八是調名,打造農業綠色產品的名牌。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吉林省考察時說:“糧食也要打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我省農產品名優品牌少,按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去做。習近平總書記說:“重農因本,是安民之基。”為此必須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做到改思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思路;改結構,這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改制度,包括土地制度、促進生產的激勵保障制度及相應的安全、衛生生產制度,由此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落到實處,實現我省農業經濟的新發展。
三、推進簡政放權和體制機制改革在塑造法治環境上聚焦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代表團上的講話,圍繞簡政放權,打造發展環境,特別是法治環境講的最多、最深刻、最系統。特別聽到陸昊代表介紹黑龍江省簡政放權的情況,接連詢問:“下放還是取消?”“下放的能接得住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東北地區振興發展,優化發展環境很重要,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於發展。”法治化環境是全面振興“新”路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有的內容,實則是對我省的批評,又是對省委、省政府近年工作的肯定,又明確了下年供給側結構改革方向。
其一,供給側結構改革本身內在包含著政府及體制機制改革。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為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和體制保障,是典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鄧小平改革理論繼承和再創新,是對西方供給學派質上的超越。習近平總書記要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簡政放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其目的是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供給和體制保障,這已是新一屆黨中央和政府的成功實踐,並已被實踐所證明。
其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領導乾部樹立法治思維、法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提高領導乾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進發展的能力,是推進法治建設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改善發展環境的關鍵。”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滯後,人們都說,表象看是“資源詛咒”,實質是“體制詛咒”,制度體制及一些領導乾部不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特別是缺少法治環境和法治支持。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代表團講話尖銳指出這個問題,說明我省必須全力推進體制機制及法治環境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體制環境、法治環境上不取得突破,振興新路子難形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個問題實質是對我省的批評。有的領導乾部缺少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不會依法行政,愛搞“擺平”、“搞定”,這是權治、人治,不是法治。這內在要求領導乾部樹立法治觀念,習慣依法行政,再簡政放權,改革不利於發展的制度體制,為發展提供有益發展的法治環境和制度供給,並成“新”路子的“新”元素。
其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保障發展良好的制度供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辦事可能會影響一時的效率,但走出的發展道路會平坦,贏得的發展成果會更持續,最終效率會更高。”為此必須提供有利發展的制度體制供給。這是中國特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完全符合實際。據智庫Br uegel在知乎上公開的2012年~2014年調查,在東北地區的461家受調查的外地企業中,有306家企業已實際撤資,停止在東北地區經營或在2012年未來五年內有離開之願,佔66.38%,這些企業以制造業佔99家,批發零售業91家,服務業79家為主。剩下的115家五年內不准備離開東北的企業,以房地產74家,重化工企業69家為主。超過半數的企業佔51.33%,認為當地政府及相關政策是企業“在東北地區發展遭遇到最大的阻力”,在全國范圍內比例最高。浙江所屬的華東地區,認為當地政府及相關政策最大發展阻力的比例僅佔18.93%,遠遠低於東北。由此可見,東北經濟發展滯後是制度、是環境,而不是資源,體制性結構性再一次成為東北的詛咒。所以,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走出新路子,必須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省委、省政府去年已出臺了優化發展環境的規定,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站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度,再簡政放權,規范權力清單,清理、廢止不適應當前發展形勢的體制政策,為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供給,破除體制詛咒,以實現我省的全面振興。
(作者系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