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3日訊 孩子昇入初中以來,對他們的教育,你是否覺得力不從心?你是否乾涉過他們交友,限制過他們外出,生怕他們耽誤學習,成績下降?當你竭盡全力做了一切你能做的,你卻發現事與願違,他們與你日漸疏離?面對孩子對你關上的那扇門,你是否手足無措,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2015年,在市教師進修學院的配合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在大慶市3所初中下發了8000份調查問卷,數據反映出大慶市目前初中生家庭教育現狀。
本網針對此項調查結果,特別推出系列報道,希望能幫助你打開孩子心扉,撥開層層迷霧,重新審視育兒方式,轉“危”為“機”。
“你覺得父母給你的學習壓力大嗎?”“如果父母的要求給你帶來較大壓力,你一般會怎麼做?”
“如果有心事,你更願意向誰傾訴?”
……
去年,在市教師進修學院的配合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在大慶市3所初中學校(市區一所,縣區兩所),給學生和家長下發了共計8000份調查問卷,其中,學生問卷與家長問卷各4000份,問卷內容涉及學習壓力、家庭教育觀念、親子關系、學業衝突、同伴交往等方面,調查結果反映出目前大慶市初中生家庭教育現狀。
40%受訪學生學習壓力源於家庭
80%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

“我覺得很累,沒有人知道我已經盡力了,可他們似乎並不滿意……”初三學生雯麗(化名)在問卷“你覺得父母給你的學習壓力大嗎”一項的空白處寫下這樣一段話。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對於雯麗來說,很少有真正的假期。一年級補英語,二年級補作文,三年級補語文、數學……父母總是擔心她落於人後,總想著她能先於別人把知識學會,只有這樣全家人纔能安心。
雯麗不負眾望,小學期間成績一直遙遙領先,直到四年級考試,仍保持著語、數、外3科滿分。可是,自昇入初中以來,她不再是班級裡的佼佼者。
除了初一期末考試雯麗考了全班第4名外,直到初三,她沒有再進過全班前10名,但成績一直保持在中上等。為此,雯麗沒少努力,課間同學們打球玩鬧時,她坐在教室裡背單詞;放學回家後,每天22時前她沒有睡過覺。
可是,在雯麗看來,這些努力對於父母來說似乎並不在意,他們在意的只是她每次考試的成績。
“這種來自於家庭的壓力壓得我喘不過來氣……”雯麗在這句話的後面重重畫了3個嘆號!
據統計,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下發給大慶市4000名初中生的問卷中,50%以上受訪學生像雯麗一樣,覺得壓力較大或者非常大,只有不足10%的受訪學生表示沒有壓力。在這其中,約40%受訪學生表示壓力來自於家庭,約30%受訪學生表示壓力源於自己。從選項可以看出,老師、同學、社會也成為壓力來源。
面對來自於家庭的壓力,約30%學生選擇主動和父母溝通,超50%孩子選擇自我調節和忍耐、妥協,不足10%學生選擇反抗,找他人傾訴的學生不足10%。
問卷結果顯示:與小學學習相比,受訪學生最不適應的是學習內容變難、同學競爭增大、學習科目增多。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受訪學生每天睡眠時間能夠保證8小時的不足20%。

對孩子成績滿意的家長不足30%
認為學習不用功是成績下降主因
“昇入初中以來,孩子成績沒有優勢了,總覺得她的心思不在學習上。”
受訪家長張陽(化名)的女兒讀初二,小學期間成績一直排在班級前列。昇入初中後,張陽覺得女兒成績一直在下滑,為此,她不讓女兒假期裡和同學出去玩兒,回到家就督促女兒學習,她甚至沒有經女兒同意,就給她報了補習班。

“能看出她不太樂意去,但也沒反抗。”張陽說,雖然不惜重金投入,但還是收效甚微,女兒的排名一直沒有往前進,為此她很苦惱,總是覺得女兒不夠努力。
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下發給大慶市4000名初中生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像張陽這樣認為孩子成績時好時壞、逐步下降的受訪家長約佔60%,只有約20%的受訪家長認為孩子成績在逐步提昇,其他則認為沒什麼變化。
分析孩子成績明顯下降的主要原因,超60%的家長認為“學習不用功”是主因,其次是“學習方法不當”、“缺乏學習興趣”,也有約20%家長認為是“孩子心理壓力過大”,還有部分家長把原因歸結為“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和不良同伴影響”。
令人震驚的是,對於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態,選擇“滿意”的受訪家長不足30%,約70%的受訪家長對孩子學習狀態表示“一般”或“不滿意”。相比於學習狀態,受訪家長對孩子身心狀態、品德修養這兩項滿意度較高,均超過60%。
因為學習和玩電腦游戲
超60%受訪家庭發生親子衝突
“放假就玩游戲,你就不能學一會兒習!”這樣的爭吵在你的家裡發生過嗎?你會因為孩子玩電腦動怒嗎?
不知從何時起,在很多家長心中,電腦游戲成了學習的死敵,並對此深惡痛絕,家長馮浩(化名)便是其中之一。
“放假就玩電腦,也看不到他學習。”終於,在一個周末兒子玩電腦游戲時,馮浩勸說無效後,一氣之下拔掉了網線。兒子顯然沒有意識到父親會有如此舉動,很生氣,兩個人因此吵了起來。
那次,馮浩的兒子摔門而去,一夜沒有回家,最後,夫妻倆在網吧裡把他找了回來。
馮浩的兒子今年上初三,學習成績不差,就是喜歡玩電腦游戲,為此父親和母親不知和他爭吵過多少次。父母擔心玩電腦游戲會影響到學習,而他則認為這也是對大腦的一種鍛煉,可以放松身心。
“每次說他,他總有話對付,馬上就要中考了,這麼玩能不影響學習?”那次,馮浩沒能抑制住內心的怒火,纔拔掉了網線。他沒有想到,兒子會因此離家出走。
此次調查問卷中,在“您和孩子在哪些方面最易發生衝突”一項中,受訪的4000名家長中,超60%選擇了玩電腦游戲和學習,由此可以看出,馮浩並不是個例。
而和孩子發生衝突時,約40%受訪家長認為是對問題的看法不一致,只有約19%的受訪家長承認自己溝通方法有問題。
約20%學生有心事會向父母說
超50%家長願意耐心開導
“咱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事情不要去想……”

15歲的然然(化名)在大慶市縣區中學讀初二,是班級的文娛委員,活潑開朗、愛說愛笑,頗受同學喜歡,因此她的朋友也很多。
然然生日那天,很多同學送了她小禮物。在這些禮物中,一套運動服價值上千元。送她這件禮物的是班上一名男同學,在衣服裡然然還發現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我喜歡你,做我女朋友”幾個字。
看到紙條後,然然漲紅了臉,怕同學看到,趕緊揣到了衣服兜裡。一連幾天,她都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那名男生,上課也總是不由自主地走神兒。
終於有一天,她忍不住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聽到後開導了她一個多小時,內容多是“不要影響學習”之類的話。
“媽媽說的話,我也知道有道理,可不知道為什麼有點兒失望。”然然最終還是向班上的一名同學傾訴了困擾她很久的這件事情。
像然然這樣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總會有成長的困擾。有了心事,他們會選擇向誰傾訴?此次問卷調查結果令人深思。
調查結果顯示:在“如果有心事,你選擇向誰傾訴”一項中,超50%受訪學生選擇向朋友和同學傾訴,只有約20%學生會選擇向父母傾訴,其中,選擇向母親傾訴的約佔18%,約23%學生選擇沈默,和誰也不說。
也就是說,像然然這樣有心事肯向父母說的初中生並不是多數。而面對孩子的不開心,家長又都是怎樣做的呢?
統計結果顯示:遇到孩子不開心時,選擇“耐心開導”的家長超50%,選擇“陪伴孩子做開心的事”的受訪家長僅佔20%,其他家長則選擇讓孩子自己消化,還有約8%的家長表示不會注意孩子是否開心。
60%受訪家長跟孩子溝通有困難
半數會反思卻不知應該如何改善
“不是我們不想和他溝通,是他根本不願意和我們說心裡話,說不上兩句話就不歡而散。”刁玉剛(化名)說,兒子上初三,有一天和老師請假說肚子疼要回家,老師讓家長給她打個電話,結果兒子讓一個同學冒充他給老師打電話被老師識破。
回到家後,刁玉剛追問兒子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要這麼做?兒子只是說自己不舒服,並不願意告訴他發生了什麼。
後來,刁玉剛在其他同學那裡得知,兒子在課堂上說話,被數學老師訓斥,他還了口,在課堂上發生了直接衝突,狀態非常不好,想散散心。
“其實他和我實話實說,我也會同意的,可他就是不願意和我說。”自從上初中以後,刁玉剛覺得越來越難和兒子溝通了,親子關系沒有之前那麼親密了,兒子在漸漸疏離他們。他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方式,可並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更不知道如何去改善。
據了解,此次調查問卷在“您和孩子溝通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一項中,像刁玉剛一樣,約60%受訪家長認為和孩子沒共同話題,孩子不願對自己說心裡話,找不到好的溝通方法。
在“孩子不贊同您的看法或意見會怎樣做”一項中,約62%受訪家長表示會和孩子一起探討。由此可見,多數家長並不獨斷。可在“親子關系”一項中,卻只有約25%的家長認為越來越緊密,其他家長選擇了變化不大、緊張和疏遠。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約55%受訪家長表示會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但卻不知道怎樣去改善。
超60%家長認為學校社會對孩子影響最大
僅30%多認為家庭對孩子有影響
“小學的時候,對孩子管的多一些,那時他們還小,不懂事。上了初中,他們已經長大了,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學校和社會,家長的作用不那麼明顯了。”這是受訪家長李麗麗(化名)的想法。而和李麗麗一樣有此觀點的家長不在少數。
此次調查問卷中,在“您認為現階段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麼”一項中,超60%受訪家長認為,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學校和社會,只有34%的受訪家長認為家庭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在“目前最困擾您的教子問題有哪些”一項中,有近60%受訪家長選擇孩子的學習,只有約30%家長選擇缺乏家教知識。
“這份8000張的調查問卷,透視出大慶市初中家庭教育的現狀。”市教師進修學院科研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大慶心理學會副理事長程春英分析,從問卷結果可以看出:家長過分看重自己的期待,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需求等原因,導致目前親子關系溝通困難等家庭教育難題的出現。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家庭教育現狀的出現?孩子到底需要什麼?家長又該做些什麼?本網將繼續報道,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