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18日訊 年年備春耕,今年有不同。隨著改革新風愈吹愈勁,在農業結構調整昇級的道路上,佳木斯將繼續探索前行,堅守不變的仍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核心。
沈睡了一個冬天的土地如今又熱鬧起來,農資商店裡選化肥、挑種子、買棚膜的農民絡繹不絕,公路上滿載著希望的運貨車一輛接著一輛,春風裡,田野上湧動著人勤春早的熱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吹來新風正在黑土地上鋪展一幅幅生動的備耕圖。
“綠色有機肥就是好!”郊區新田農作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慶偉在黃腐酸肥試用地塊的收成中得出結論,現在的他深刻認識到了有機肥的好處。
從試用者到推廣者,實踐中轉變的不僅僅是農民觀念還有生產方式。
傳統觀念中,啥肥好用、勁大就用啥。目前還有一些農民仍采用落後的施肥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反而實際效益低,逐年累積導致土壤酸化板結,產生惡性循環。“黃腐酸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減少化肥使用量,作物抗旱、抗寒、抗病的表現也不錯。做農業不能只看眼前,還要考慮長遠,對生態環境有益處纔能可持續發展。”王慶偉今年打算在合作社大面積施用黃腐酸肥,示范帶動更多農民轉變觀念。
這些日子王慶偉非常忙,除了安排合作社備春耕工作還要親自到種子銷售店選種子。
“今年和往年不一樣,合作社有了新嘗試。”王慶偉說。從廣東佛山考察學習回來後,他看到了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決定拿出一部分原來種植玉米的土地種植紅小豆、大豆和高粱。
新田合作社減少玉米種植,充實經濟作物的做法並非少數,在佳木斯市各地調整種植結構的動作悄然進行。
同江市制定農業機構調整規劃,確定“三區一帶”農業發展格局;富錦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合力調整各類作物種植比重,目標定在調強優勢作物,調優區域布局,調高經濟效益上;樺南縣從發展林下經濟,做強畜牧養殖業,培育農林經種植加工項目和建設綠色有機食品基地方面促調整。樺川、湯原、郊區、東風區…….處處有行動,步步見變化,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的定位在“調”實踐中得以實現。
這個春天東風區建國鎮9個村的大喇叭消停了不少。原來一到備春耕時節,大喇叭就會熱鬧開講,技術和信息在聲波中傳遞。
今年不一樣了。4月5日這天,建國鎮9個村黨員乾部各自守候在村委會電腦前,等待省農科院專家遠程網絡輔導科技備春耕的新知識。
永豐村會計史俊文筆記做得認真,專家一堂課還沒講完幾頁白紙就已寫滿。“我是作為代表來學習的,聽完課我還要給村裡老少爺們講講,讓大伙都聽聽今年地咋種。”
建國鎮遠程教育管理員劉易辰一天跑了8個村為各村調試遠程教育網絡系統,讓他感到欣慰的是村民黨員都學有所獲,“省委組織部的這次科技備春耕網絡輔導講座很及時,通過遠程教育平臺的學習看到大家求知熱情特別高,而且對於這種新方式很歡迎。農民的基礎打牢了,信息化在農村應用的效果會更直接、更鮮活。”劉易辰說。
除了網絡培訓,佳木斯市根據階段性生產特點進行專項培訓。利用“科技之冬”前期對催芽車間管理人員進行業務技能培訓,確保每一位催芽車間管理人員都能熟練掌握浸種催芽各環節技術標准,並能正確熟練操作。近期,還將進行全市范圍的智能化催芽車間管理維護培訓班,由省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和佳木斯大學的專家為農民講解如何提高催芽質量和工作效率。
時下,湯原縣合力農機合作社全體社員談論最多、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用新技術解答農業結構調整這道題。
理事長曹樹國敢於嘗試新事物。今年他的一個決定得到了社員的廣泛支持——為大棚穿“新衣”。
這件“新衣”不便宜,一棟PU大棚膜比普通膜要貴600元,多花錢為啥大家還支持換膜?曹樹國一筆賬算得精,“PU膜冬季不用撤可以連續使用。表面上一棟棚的膜貴了,但是算上清雪和覆膜的人工成本,用新膜反而省錢了。把賬算清了,大伙自然會選擇更安全、更省錢的。”
合作社的“大膽”還不止與此。今年,他們與維維集團合作,試用有機水稻。還將嘗試鴨稻共育的循環養殖模式。高於市場價格的農業訂單給社員吃了定心丸,“現在保守說每公頃增收1000元沒有問題。”莊稼沒進地就找到了好“婆家”,一紙訂單連接產銷兩端,企業靠好原料獲得高效益,農民靠好模式賺得好收益。
湯原縣吉祥鄉旺海糧食種植合作社搶前抓早,於3月30日就開始了浸種育芽,眼下,催好芽的種子已播種進棚。圖為農民在播撒催好芽的種子。
湯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對采集的1500多份土樣進行檢測分析,為今年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科學施肥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