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不僅是縈繞在舌尖的美味
訪法蘭西最佳奶酪大師賀岱枚東北網4月22日訊(黑龍江日報記者 王彥)“奶酪之於法國人,如同餃子之於中國北方人。”賀岱枚,紮著馬尾的法蘭西最佳奶酪大師,打了這樣一個比方,是那麼地接地氣,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們彼此的距離。采訪,在華旗禮堂後廚賀岱枚忙碌工作間隙中展開。
賀岱枚20日下午乘機抵哈,和團隊開會至凌晨。早晨六點半就來到了華旗禮堂,投入地准備上午中法乳業技術交流大會茶歇所需奶酪,以及中午130人參加的法國奶酪展示品鑒會。
在法國,和賀岱枚一樣擁有最佳奶酪大師稱號的,不過22人,相當於國寶級。他自詡為一出生就掉進了牛奶鍋裡,對奶酪有著無比的熱愛。他稱奶酪是法國文化最璀璨的一部分,而他則是這一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推廣者,他的工作之一,就是作為形象大使去世界各地推介法國奶酪,人稱“飛翔的奶酪藝術家”,所到之處,無不掀起當地人對奶酪的興致,堪稱熱潮。
“奶酪絕對是一種藝術。你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一種食物能夠如奶酪這般神奇,原材料只有三四種,但是組合在一起,卻可以形成千變萬化的美妙食品?”賀岱枚的眼神和語氣不無沈醉。
在法國,奶酪多達1200餘種,原料卻不外乎牛奶、凝乳?和鹽,“如果硬要說還有第四種原料的話,那麼,就是對奶酪的熱愛。”而正是因為這份熱愛,使賀岱枚成為頂級的奶酪匠人。“在中國,不也是非常提倡工匠精神嗎?這是職業的精神,我們是相通的。”
賀岱枚這次從法國帶來了十幾種奶酪。他緊張地拆解包裝,切割,擺盤。大師藝術創造力和鑒賞力,很大程度體現在擺盤上。中午的奶酪品鑒會,賀岱枚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擺盤方式,就是每一張餐桌上都放置一張制成法國地圖形狀的木質托盤,托盤上擺滿了奶酪,每一種奶酪對應著地圖上的相應產地,別具意義。
賀岱枚指著托盤說,法國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卻存在著豐富多樣的變化性,“我們稱之為風土,也就是說,每一個地方,她的氣候、土壤、礦物質、動植物及農產品的品種,都與眾不同,獨一無二,每一地都有不同的風土。當你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除了觀賞到的風景不同,農產品的風味也都不一樣,這就決定了奶酪的味道也是各有千秋,充滿了地域特色。”
賀岱枚結合各個產區的特點,邊擺盤邊為記者詳細講解每一種奶酪的制作工藝,以及食用方法。“這種奶酪叫做布裡,在法國被稱為奶酪之王,在法語裡有分享的意思。布裡如何切割是非常講究的,有著一套嚴謹的規則,如果你不懂它的切割,那麼你就是不懂得生活的藝術。”賀岱枚邊講解邊示范。“產自諾曼底的卡門培爾奶酪則要從中心切。這種奶酪是法國行銷世界最廣的一種奶酪,它的形狀討喜,包裝的木頭盒子也很好辨認。如何品嘗卡門培爾也是大有說道。”賀岱枚告訴記者,首先要用雙眼,觀賞它美麗的外表,“你看她軟軟的白色表皮,還有它的心,是分層次的,顏色很亮,是不是很有光澤?再用你的鼻子聞一聞,是不是有一種來自森林的氣息?帶有一絲絲縷縷黃油和奶油的香氣?最後纔是用你的口,當你把它放入口中,那樣的柔美、濃郁,在口腔裡會產生一種爆炸感。這種奶酪,是非常好的蛋白質的來源,我小時候每天下午四點鍾放學都會吃下午茶,因為我的家鄉就盛產卡門培爾,我就是吃它長大的。”賀岱枚聲情並茂的描述,令聽者垂涎。
在法國,也有年夜大餐,其中重要的一道菜,就是奶酪。它的出場順序又是怎樣的呢?“奶酪在主菜之後,甜品之前。它是一頓美味大餐的過渡,奶酪出現,提示著大餐要從咸味轉到甜味了。”但是,純粹的奶酪品鑒,則要在一餐開始前,也就是空腹食用奶酪,作為開胃酒的配菜,“在胃口大開時,品嘗奶酪,會充分打開你的味蕾。”
羊奶酪,因為重口味被很多中國人抗拒。“你完全可以用果醬和羊奶酪搭配食用啊。人的嘴巴喜歡鹽分,因為人的味覺多靠鹽來分辨,而人的大腦需要甜味來感知,所以,略帶咸味的奶酪和帶有香甜口感的水果是絕配。布裡和苹果或者獼猴桃搭配,咸甜結合,口感獨特。奶酪和葡萄酒也是很要好的伙伴,一般來說,口味復雜的奶酪,需要搭復雜的酒,而鮮奶酪可以配白葡萄酒或者單寧略淡的紅葡萄酒。”
賀岱枚會耐心地告訴你,怎樣溫柔地用線切割黃油,怎樣用植物灰來保護圖漢山羊奶酪,而春季牛奶制作的奶酪和冬季牛奶制作的奶酪有何不同。
談話見縫插針,零零碎碎。時間過得很快。當賀岱枚和助手把為茶歇制作的奶酪推到會場門外大廳時,立刻被與會嘉賓包圍,人們大快朵頤,享受著這場視覺與味覺的雙重盛宴。賀岱枚衝記者眨眨眼,“黑龍江人對奶酪的接受度很高嘛。世界上沒有不喜歡奶酪的人,只有不會推廣奶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