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迫經歷行業低谷到主動出臺最嚴行業標准,國產嬰幼兒乳粉經歷“八年抗戰”,如今他們信心滿滿,到了重新為“中國制造”正名的時刻——
國產嬰幼兒乳粉“龍抬頭”
東北網4月24日訊 (黑龍江日報記者 桑蕾) 即使已經快過去八年,“三聚氰胺”事件依然是中國消費者心頭的陰影,更是中國乳品企業的恥辱。
在23日“第四代嬰幼兒奶粉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當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宋昆岡說出:“目前國產嬰幼兒乳粉質量安全處於歷史最好時期”時,臺下響起了陣陣掌聲。
記者也在“2016中國國際奶業展覽會暨乳業合作大會”上通過采訪各家企業感受到了來自企業界的信心,國產嬰幼兒奶粉與洋奶粉決戰的時刻即將到來——
熬過“黎明前的黑暗”
“八年抗戰”是很多乳品企業對2008年後的這段時間簡略概括。那時候關於乳品行業的規定不斷出爐:重新審核乳粉企業生產許可證;企業管理必須通過誠信管理體系認證;企業必須自建奶源基地;企業要對奶粉由抽檢變為批檢,企業要建立產品的電子追溯系統……每一項規定都是一筆投入。那時國產嬰幼兒乳粉市場份額正在被洋奶粉大口蠶食,企業經營難度可想而知。
抬高“准生證”門檻後的嬰幼兒乳粉企業在夾縫中求生存,各顯奇招。北安的宜品乳業2006年創立。自2010年開始創立愛尼可有機嬰幼兒奶粉系列。在俄羅斯租的1.8萬公頃土地,在上面播種大豆、牧草、玉米,從源頭供給牧場奶牛有機飼料。產品銷售主打母嬰店,避免在商超和洋奶粉、國內大牌面對面火拼。宜品乳業行業最慘淡的時候衝了進去,竟然以每年翻倍的銷量增長,2015年宜品乳業產值3億元。在“2016中國國際奶業展覽會暨乳業合作大會”上,記者再次和宜品乳業總經理牟善波見面的時候,他說,宜品今年要上“嬰幼兒羊奶粉”產品,並且已經掌握了羊乳清脫鹽技術,這在國內還是第一家,相信未來羊奶粉和羊乳清脫鹽技術也將成為宜品乳業的拳頭產品。
2014年,國產乳品大鱷伊利躋身全球十強。2015年,伊利收入603.6億元,利潤46.54億元,雙雙保持兩位數增長,持續穩居亞洲乳業第一,繼續保持全球十強的穩固地位。據伊利公關事業部的工作人員表示,中國乳業消費市場呈加速昇級之勢,消費者更加注重個性化需求和體驗式消費。面對消費昇級趨勢,以及巨大的消費市場空間,乳企惟有堅持創新,精准把脈不同市場的消費需求。在傳統商業受到互聯網衝擊的時刻,伊利首創母嬰生態圈,建立從孕期到育兒、從胎教到早教所需的全方位服務項目的伊利母嬰體驗店,與媽媽們建立起更為深厚的情感聯結,以“金領冠珍護”為例,其零售額同比增長27%,牢牢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完達山是黑龍江的地產名牌,董事長王景海半開玩笑地說,乳企的源頭在奶源,奶農凌晨4點起床擠牛奶,這似乎就預示著乳品企業要在黑暗中拼搏。凌晨4點是最黑暗的時刻,能熬過去的都是英雄。
目前是國產嬰幼兒乳粉最好時期
對國產嬰幼兒奶粉有信心的不止宋昆岡一個人。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表示,2015年嬰幼兒國產乳粉消費量在全國市場佔60%,進口洋奶粉佔40%。按消費額算,進口洋奶粉佔60%,國產嬰幼兒乳粉40%。值得期待的是最近一直在熱炒的“嬰兒配方乳的注冊制”。宋亮表示,這將成為中國嬰兒配方奶粉相關政策實施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一個。因為這一政策能夠同時把國際國內100多家乳粉企業納入到監管和整頓中來還是首次,也是范圍最大的一次。可以預計的是將對市場格局造成很大影響。
對於配方乳注冊制,企業界表示歡迎,王景海說:“中國的乳品企業不怕最嚴,需要公平,國際市場進中國什麼標准,國內就應該什麼標准,市場不是誰家的,只要標准一致,互相學習促進是好事。”
“2008年之前,國產嬰幼兒乳粉搶佔了國內80%的市場份額,我預計到2020年,國產乳粉能扭轉頹勢。”宋亮表示,從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上看,我們都相信一定能扭轉目前國民對“中國制造”信心不足的問題。下一步,乳品行業應該把工作重心應該放在消費者信心恢復上。他提出三點建議,加強對消費者基礎乳品知識的普及,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國家要對違法違規行為提高懲戒的力度。在終端渠道,母嬰渠道、電商渠道大力提高服務水平,特別是專業服務化水平,來幫助消費者對於產品充分認知、體驗,從而來幫助消費者與產品之間提高黏性。
龍江軍團力量不可小覷
重拾消費者信心的是乳品行業的老話題。然而此時提出中國乳品企業已經今日不同往日,尤其是濃濃的龍江底色,成為國內眾多知名乳企的底氣。
據宋昆岡介紹,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乳粉企業196家,產量142萬噸,其中嬰幼兒乳粉配方生產企業103家,產量約70萬噸。這裡面的龍江軍團力量不可小覷。據省工信委提供信息表明,截止2015年底,全省規模以上乳制品生產企業53戶,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31戶。全省日處理鮮奶能力2.1萬噸,居全國第1位。乳粉產量50.5萬噸,佔全國的35.6%,居第1位。嬰幼兒配方乳粉產量佔全國的25%,是全國嬰幼兒配方乳粉加工集聚地,伊利、蒙牛、光明、貝因美等國內知名乳品企業紛紛落戶龍江。
除了生產實力和奶源基地兩大硬件,龍江這次還給業界帶來驚喜:20日,我省在國內率先制定出臺《黑龍江省生乳團體標准》。 21日由光明乳業、三元食品、完達山乳業等17家聯合推出《中國農墾生鮮乳生產和質量標准》。這兩個標准,前者把生乳等級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三個類別,其中“特級”標准與歐盟現行的生乳標准持平,“一級”標准與美國標准持平,“二級”標准纔是我國現行標准。後者將菌落數下調至於歐盟和美國標准一致,又增添了國內還沒有加入的奶牛乳房健康水平體細胞數的標准,這個標准進一步提高農墾奶牛養殖水平,生產更多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生鮮原料乳。
“有什麼樣行業標准就有什麼樣的生產工藝。”《財經國家周刊》主筆王先知表示,如果我國繼續沿用過去的低標准生產,無法參與國際化競爭,也無法取得國內消費者認可,隨著中國農墾乳業和黑龍江省地方標准的相繼出爐,有望倒逼生鮮乳的“國標”繼續提高,有了好奶源纔能生產出好的奶制品,這對重鑄中國乳業消費信心將會起到很大幫助。
從產業政策過家主導、到地方引導、再到企業主動聯合制定,這折射出企業對於產品的自信,重振乳制品“中國制造”的時機已經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