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春耕都種啥找准『定盤星』 農業結構調整『一減四增』瞄准農民增收
2016-04-26 09:41:5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天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4月26日訊 今年哈市將按照減玉米、增水稻、增大豆、增果菜和經濟作物、增飼料作物“一減四增”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隨著春耕大幕的拉開,哈市各地已經開始加快推進。記者連日深入春耕一線,對哈市農業結構調整進行深入采訪。

  臨時收儲政策取消結構調整力度加大

  記者日前從哈爾濱市春耕生產暨種植業結構調整(雙城)現場會上獲悉,今年全市計劃玉米面積減少314萬畝,水稻增加42萬畝,大豆增加46萬畝,蔬菜、馬鈴薯增加69萬畝,經濟作物增加68萬畝,飼草飼料增加48萬畝。

  其中,“一減”頗為引人注目。記者從哈市農委種植業管理處了解到,哈市去年的玉米種植面積為1864萬畝,佔全市糧食播種面積64%。今年計劃減少面積314萬畝,而這背後與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密不可分。今年國家將對東北四省區玉米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也就是說,今年玉米新糧上市將由市場定價,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各類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形成購銷主體和多渠道流通的市場新格局。

  對於這一舉措,在哈爾濱市春耕生產暨種植業結構調整(雙城)現場會上,哈市相關負責人就曾表示,哈市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農業領域的重大舉措,也是深化農業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哈市將加大重點區域結構調整力度。將以松花江沿岸區縣(市)“旱改水”為重點,擴大優質水稻面積;以“一圈兩帶”蔬菜產業帶為重點,做大做強道裡、阿城、雙城、五常等蔬菜標准化基地,2016年設施蔬菜基地新增14個,達到66個;露地菜基地新增13個,達到71個;總數達到137個,比上年增加25%。將以雙城、依蘭、阿城、巴彥、賓縣為重點,擴大雜糧雜豆種植面積;以尚志、依蘭、方正、延壽、通河、阿城、賓縣為主,加大食用菌、小漿果、堅果、中藥材、花卉等經濟作物和林下經濟的發展力度;將以哈肇路、哈同路為重點,減少玉米面積,增加大豆面積,例如巴彥、賓縣、依蘭傳統大豆大縣分別恢復大豆面積50萬畝以上,哈肇路、哈同路兩邊玉米面積就會自然減少;將以哈五路、102國道為重點,減少玉米面積,增加兩瓜等經濟作物面積;將以長江路為重點,打造阿勒楚喀采摘園、紅星湖、金龍山、松峰山、金上京博物館、動物園、西泉眼水庫、玉泉狩獵場都市休閑旅游觀光帶和阿什河有機稻米產業帶。

  結構調整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助農增收

  形勢越嚴峻,越要種好地。對於如何遏制農民收入下降,哈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哈市應在找市場上下功夫,要在結構調整上做文章,要在提高品質、標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上找出路,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通過市場、結構調整、提高品質來實現賣個好價錢,實現農民增收。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哈市以農業為主的12區縣已經行動起來,因地制宜地進行結構調整,幫助農民增收。

  日前,記者來到雙城區青貯玉米栽培現場,記者看到大型的農業機械正在田間播種。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塊地以前種植的是玉米,今年根據區裡要求,這裡改種青貯玉米。”該區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將比上年減少64萬畝。該區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確定了減玉米、增雜糧、增蔬菜、增飼草飼料、增經濟作物、增水稻的調整方略。首先圍繞區域內龍頭企業的加工原料需求,進行調整;其次,推進標准化飼料基地建設,實現以養定種、種養結合;另外,還會選擇種植市場銷售順暢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如水稻、雜糧等。”

  3月末,記者曾跟隨哈市農委工作人員一同下鄉采訪。在通河縣三站鄉洪勝村的一處土地上,記者看到一輛挖坑機正在作業,短短一分鍾內機器就破開凍土層,挖出兩個40公分的深坑。該村宏偉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塊地我們合作社原來種植玉米,今年縣裡農業結構調整,鼓勵我們種植經濟作物,這塊地將種植平歐大榛子,為此我們還特意買了這臺機器。”

  通河縣農業局姜貴文對記者說:“從去年秋收後,我們開始進行調整,選定方向,除適度減少種植玉米和將水稻種植調“綠”調優外,開始引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種植藍莓、蘆筍、榛子等經濟作物。對於種植榛子和藍莓的種植戶,我們還給予一定的補貼。此外,我們更是幫助他們找到市場,避免了種植後的銷路問題。”

  據了解,為支持結構調整,哈市各地分別提出了扶持意見,如依蘭支持發展中藥材3萬畝,利用風電過剩發展冬季設施蔬菜生產;木蘭對合作社調結構在周轉金上予以支持;巴彥對旱改水大棚建設、打井、電力、修渠、土地平整全部支持,對馬鈴薯在噴灌設備上予以支持。

  新型農業主體帶頭個體農民隨後跟進

  哈市農委種植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後價格放開,玉米銷售價格可能下降,就會出現玉米銷路難。雖然全市玉米面積減少314萬畝,但是剩餘的1549萬畝玉米,仍佔全市農作物面積的一半,總產量在200億斤左右,按照目前玉米預期市場價格每斤0.75元計算,全市種玉米減收50億元,農民人均減收1000元,佔2015年農民人均收入的7.5%。所以預計今年農民種玉米的收入下降,農民增收的壓力會加大。

  通過調查走訪,記者也了解到,農業結構調整也面臨一些棘手難題。首先,哈市部分農民對於國家及地方政策不甚了解,仍在持觀望態度,同時許多農民市場觀念淡薄,對市場了解不夠,適應不了市場需要,在調結構當中不知道該如何調整。其次,調整種植結構最為關鍵的是,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大部分農民仍面臨“會種不會賣”的尷尬境地,因此如何找市場、找銷路也成了一大難題。面對消費市場愈發苛刻的現實,哈市農民種植農產品標准參差不齊,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因為缺少認證溯源體系、物聯網、電子商務平臺等,使得哈市農民的農產品很難走得更遠。”

  如何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問題?“哈市應把握機遇,克服困難,切實轉變觀念,樹立商品意識、質量意識、競爭意識,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哈市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員唐健春表示:“合理利用資源,農林牧漁協調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受資金、資源、市場、技術等因素綜合影響,而土地資源屬不再生資源,農業結構調整對自然資源要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既注重經濟、社會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應樹立大農業觀念,做到農林牧漁業協調發展,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她對記者說:“目前,應讓新型農業主體如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帶頭進行種植結構調整,通過他們的引領帶動,讓個體農民看到實打實的效益。”

  她還建議,應發展深加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有效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應搞好龍頭企業建設,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創建品牌,佔領市場。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持續深入學講話 振興發展看龍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