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推動黑龍江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轉化
2016-04-28 10:35:5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4月28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這一論斷回答了黑龍江作為地處高緯寒冷地區的生態大省和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冰天雪地與金山銀山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指明了相對欠發達、欠開發的黑龍江在後發趕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上促進寒地黑土冰雪生態資源優勢向現實經濟優勢轉化的新方向和新遵循。為此,全省上下要將這一論斷根植於心、深植於行,清醒直面問題、認識省情、擔當責任,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以實際行動和先行姿態,創新思路系統謀劃『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增進人民福祉、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一、立足『五大理念』,正確認識黑龍江冰天雪地資源的生態化核心優勢

  從思想創新來看,冰天雪地是黑龍江重要生態資源。傳統思維一提到冰天雪地就是北部邊疆天寒地凍的惡劣自然條件,其實不然:一方面,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獨具匠心的冰雪藝術、美不勝收的冰雪風光為黑龍江贏得了『冰雪之冠』的美名,『冰雪之冠·黑龍江』冬季旅游品牌在全國冰雪旅游市場極受歡迎;近年興起的微觀世界冰花、雪花展示展覽,對人們造成的視覺、知覺衝擊,以獨有的文化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高層次受眾。另一方面,冰天雪地是天然的冷庫資源,北緯45°區域是設立雲端中心的黃金地帶,高緯寒地是進行整車測試場地的天然之選,並且國外已經有利用雪水作冷源、利用地熱作熱源的溫差電站先例。

  從區域協調來看,冰天雪地是全國經濟發展資源的重要補充。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作為『冷』資源,既是天然冰雪冷庫,與低緯地區的天然綠色倉庫遙相呼應;也是體驗冰雪、感覺寒冷、開展錯季旅游的首選之地,相對於炎熱和四季差別不大省份的景區景點,更是旅游新賣點、不可替代的補充。

  從綠色發展來看,冰天雪地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冰天雪地作為寒冷的外在表現形式,在地理環境和自然規律的天然作用下,催生了山林水土的自然『休耕』,造就了黑龍江山更青水更綠的獨特稟賦,凝生了『大美龍江』、『寒地黑土』、『冰雪·綠色·黑土·糧倉』等眾多的生態自信、環境自信、資源自信。

  從開放融合來看,冰天雪地有著走出去、引進來的良好基礎。天地造化,冰天雪地的特殊生存條件培育了一方水土和一方人文,成就了開放發展的深厚底蘊。一方面,在對龍江大地開發建設過程中鑄就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區精神,對全省提振發展信心,借助外力進一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具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多民族融合共存創造了豐富民俗文化和眾多奇異景觀,從冬捕到『剎生魚』,從狩獵到『放生』,從體驗冰雪奇觀到見識火山濕地等,厚植了人文生態旅游產業要素,對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共創共享來看,冰天雪地與綠水青山一樣蘊涵著創造民生福祉的巨大潛能。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在『經濟新常態』下走綠色發展道路,念好『山水經』、打好『冰雪牌』、做好『生態文章』,著力構建新型生態產業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然創造出『天藍、水清、山綠、地淨』的巨大民生福祉。

  二、從政治高度,做好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實際工作

  處在生態文明發展前沿的黑龍江,要摒棄路徑依賴,突破一般的階段論,從政治任務的高度,把科學開發利用冰天雪地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加速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有機合一,以實際行動切實推動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轉化。

  做好頂層設計,推動規劃體系化。正確認識生態與環境和資源的『一體兩用』關系,堅持頂層引導和規劃先行,擺正生態之本體地位,改善資源、環境的使用方式,實現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著力做好冰天雪地等生態資源開發規劃。一是冰天雪地開發規劃層次化。強化統籌指導,緊密結合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布局、生態環境保護,科學布局『冰天雪地』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自上而下層層編制開發規劃,做到區塊吻合、層次銜接。二是規劃冰天雪地產業功能區。按照『生態系統共同體』的要求和全域產城人融合發展的標准,推動冰天雪地資源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生態保護等方面與主體功能區共存共生,維護和發展好生態資源環境,提高產業服務功能。三是搞好規劃評估。適時定期對冰天雪地空間開發規劃和功能區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督,研究實施中出現的新問題,落實保障措施,以利於提高規劃實施的嚴肅性;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總結各類規劃的長處和不足,為規劃落地或進行合理修改提供可靠的依據,以利於提高規劃實施的科學性。

  叫響龍江品牌,推動資源產業化。當前是全省走出經濟窪地、促進轉型發展的關鍵之期。全省上下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論斷,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敢於叫響龍江『冰天雪地』品牌,科學選擇實現路徑,以生態環境資源產業化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一是發展冰雪產業。叫響『哈爾濱冰雪節』等品牌,做大做強冰雪旅游、冰雪藝術、冰雪文娛、冰雪經貿等冰雪產業;叫響『冰雪體育』品牌,圍繞對接2020年冬奧會,建設全國冰雪群眾活動的核心區域,大力開展『群眾上冰雪活動』;籌建體育產業集團,重點發展冰雪旅游、科技研發、場館運營等優勢業務,打造冰雪體育產業的龍頭企業;借勢『年節展慶』,大力發展『冬捕』、『冬獵』、『過大年』、『賞民俗』等體驗式旅游產業。二是發展寒地產業。叫響『寒地林區』品牌,發展森林豬、北極狐等高緯寒地特色養殖;叫響『寒土稻米』品牌,壯大有機糧食生產和食品加工產業;叫響『北藥』品牌,加快推進黃?、五味子等北藥種植及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整合『北大荒』『黑森』『九三』等品牌,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打造北安寒地綠色農業示范區、東寧木耳生產加工、哈爾濱食用菌加工交易、穆棱木材加工、阿城森工木業園區等產業集群。三是發展冷資源產業。打造『中國雲谷』,重點發展雲計算產業、物聯網產業、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新媒體和動漫影視制作產業等;打造『國際試車產業帶』,發揮全域黃金緯度優勢,發展寒區試車產業,打造黑河『世界級試車名城』,建設漠河、嫩江等『試車衛星城』。

  建立健全制度機制,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省上下要立足建設生態文明,強化保護好、發展好冰天雪地和綠水青山的責任擔當,著力完善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的體制機制。一是堅持立、改、廢、釋並舉,抓緊制定出臺和修訂地方性生態保護開發法規,按照國家要求開展清理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工作。二是全面落實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責任制度、乾部生態環境實績公示制度、生態環境損害經濟調節制度、生態環境損害過錯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探索建立『突出環境問題約談』、綠色信貸等機制。三是建立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執法制度,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開發納入法治化軌道。四是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投資、培育市場需求、促進企業創業成長等方面的引導帶動作用,鼓勵和扶持冰雪寒土等生態環境資源的深度科學開發。五是鼓勵社會組織承擔冰雪寒土等資源環境保護開發責任,探索成立公眾參與的第三方諮詢調查機構,努力搭建公眾監督、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平臺。

責任編輯:姜繼周

【專題】學講話 謀振興 闖新路

相關新聞